旺區商舖半空置 經濟寒冬使人愁

聖誕新年將至,本來是零售旺季,惟今年情況特別,商場人流愈見稀疏,不少商場即使大幅減租救亡,仍有近半舖位空置,簡直慘不忍睹。經濟寒冬之下,業界瀰漫悲觀情緒,聖誕及新年後將出現商場店舖執笠潮之「狼來了」,已是揮之不去的噩夢。

今年天氣反常,昨日市區氣溫逾二十七度,部分地區高達三十度,成為五十五年來最熱的小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零售業迎來沙士以來最蕭瑟的局面,本報記者到各主要旺區商場巡視,昔日熙熙攘攘、人流摩肩接踵的店舖,多是水靜鵝飛,不少商舖貼出招租廣告。銅鑼灣一家兩層樓商場,總共一百六十多個舖位,竟然約六十多個人去樓空;尖沙咀彌敦道一個商場有過百商舖,真正出租的只有一半;旺角也好不到哪裏去,一家商場年初曾減租,近日再減四成,惟因舊租戶未能受惠,近日便有十多家店舖結業。除了留客,不少商場還減租,並將樓上舖調整到一、二樓,希望改善「死場」情況,可惜救亡的效果微乎其微。

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近年零售業受惠於經濟發展及旅遊業興旺,儘管舖租一加再加,仍然有人承租。如今情況逆轉,即使商場減租,吉舖依然大量湧現。正如一位在銅鑼灣開店兩年的老闆大吐苦水,指經營狀況年初開始惡化,開舖愈來愈遲,收舖愈來愈早,以前是下午二時開店至晚上十時,慢慢變成四點才開,晚上八點多就關門,因為晚飯之後完全無人行街,開店也是白費燈油火蠟。

為甚麼零售業如此不景氣,甚至比沙士時還差?其中一個原因是網購開始大行其道,不少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購物。今年「雙十一」光棍節,內地零售突破九百億元,再創新紀錄,其實也反映消費模式轉變,商場漸漸失去競爭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任何傳統經營方式面對急劇變革的時代,若不能與時俱進,勢必會被淘汰。然而,香港零售業不景氣,決不止是網購興起消費模式改變那麼簡單,而是本地消費者對未來經濟悲觀,不得不積穀防饑,尤其是中港矛盾惡化,內地遊客視香港為畏途,肥水流向外人田。

人們已經看到,今年內地客到日本、南韓的人次及消費額都創出新高,足證內地整體經濟雖然下行壓力大,但具高消費能力的人群仍然強大。在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達百分之三十的今天,當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無不依賴中國市場之際,只有香港擺出「嫌錢腥」的姿態,大搞「趕客」行動,連足球賽都政治化,有些政客甚至提出「去大陸化」議案。有些人為了政治及選票而譁眾取寵,根本無視對經濟的影響,對香港整體利益的損害。經濟不景,基層市民一向首當其衝,普羅市民是「去大陸化」的最大受害者。

香港零售業由盛而衰的癥結何在,港府並非不知道,可惜無能為力,只能坐視問題進一步惡化,這才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