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戀殖心態纏繞甚深

這兩天,立法會討論「保障香港不受『大陸化』」議案。我沒有在議會內發言,因為不想參與不是議題之討論,亦不想處理純粹出於個人「戀殖」情緒之宣洩。對比其他排着隊的民生議案,這個議題根本是可有可無的。

所謂「大陸化」是全球化下的現象。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實力強大,消費力相對提高,當這股力量強勢走進國際,對民生定必有所影響。例如限奶令以及對入境旅客人數合理限制,我們支持這些保障本地民生的措施,這也不是香港特有,而是在全球非常普遍,正如我們在外地也會見到愈來愈多的漢字,亦多了會說普通話的售貨員,也出現搶購現象。然而,大家都明白,這是現行經貿融合下的必然現象,在得到經濟利益時,大家只能盡力去保護本地企業、物價及民生等,而不是提出「去大陸化」這種沒有意義的口號。

如果真正擔心文化和歷史,應該早在英殖時代提出,那正是香港文化歷史被摧毀得最嚴重的年代。教育上,港人一直被灌輸香港原是小漁村,是英國人到來才發展,那段自南宋起一脈相承的歷史卻被淡化,刻意模糊港人身份。城市規劃上,以人口配置打破以往的生活模式,壓抑市民聚集及思想交流;文化上,刻意禮待及培植南來文人,實際是為抗衡民族主義思潮;社會上,對香港精英刻意栽培甚至貴族化,都是為去掉香港歷史文化和傳統的所作所為。我明白,英殖表面上帶給香港完善的制度及繁榮,但在這段日子,很多屬於香港的文化和歷史確實在潛移默化中被刻意去掉。

今天有人提出「去大陸化」,或許就是因為在殖民地年代被潛移默化得最透徹,直到今天仍搞不清身份;又或許,只是為了挑起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