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國際金融開始的大問題不是A股股災或人民幣貶值,而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一是八月份超越日圓,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同時已成為貿易信用貨幣中全球的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二是今個月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否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內。
按中國佔國際貿易的巨大比重,當前已是全球最大,超越美國、歐盟,佔全球比重超過百分之十二。以此作為標準,人民幣早應成為儲備貨幣。二○一○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否決人民幣,理由是人民幣流通不足。五年一次的決定,今次似乎再難否決。連美國也不反對。國際儲備貨幣主要是美元、歐元、英鎊、日圓。
人民幣加入會進一步加強在國際上的使用範圍,不再局限於貿易。全球各國大約有十一萬億美元的儲備,人民幣加入,應可取得至少百分之十的份額,這便是對人民幣額外一萬億美元的需求。作為儲備,並不是鎖在保險庫裏,而是轉化為人民幣資產,這就必然促使人民幣在海外流通的比重增加,人民幣資產規模擴大。
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國際化正在中國經濟上升過程,不像英鎊、日圓,處於衰落,這就會增強全球對人民幣和中國經濟的信心與期望。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然擠佔其他貨幣的份額,屬零和遊戲。
美國有論者說這會開啟美元霸權衰落,符合歐洲貨幣作為霸權貨幣的六、七十年一轉換的規律。從二次大戰以來正好是七十年。這會不會是美元由強轉弱的契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