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環球經濟疲弱、外部需求欠佳等因素拖累,香港第三季經濟增長乏力,錄得最近五季新低,令前景更加不樂觀。
港府公布的數字顯示,第三季經濟按年實質增長百分之二點三,明顯低於第二季百分之二點八的增幅,按季比較則增長百分之零點九。考慮到第四季經濟表現仍難以樂觀,估計全年只有百分之二點四的溫和增長,相對於上次預測增長百分之二至三,屬於偏低水平。
港府指外圍環境反覆不定,全球經濟表現是自二○○九年以來最差,尤其是市場對前景的憂慮及美國加息的預期升溫,觸發新興市場資金外流,導致金融市場大幅波動,亞洲出口普遍下挫,香港同樣受壓,第三季出口按年實質下跌百分之三點二。而展望未來,短期內全球經濟增長低速及不均勻的格局料會持續,下行風險有增無減,香港經濟主要增長動力將要繼續依靠內需。
無可否認,第三季內部需求確實繼續擴張,但增幅已有所放緩,大有無以為繼之勢,加上各種隱憂,當局希望藉內需繼續帶動經濟增長,只能是一廂情願而已。眾所周知,本港內部需求很大程度依靠內地旅客支撐,惟隨着近年旅客人數持續減少,以及消費模式轉變,旅遊及零售等相關行業正呈現不斷萎縮的窘態。今年九月零售額及零售量雙雙下跌,是○二年以來的首次,其中零售量更連跌七個月,形勢比沙士時更惡劣,業界人士以「寒冬」形容,一點也不誇張。
最令人擔心的是,零售業持續走下坡,結業及裁員潮陸續有來,必定會推高失業率,一旦「全民就業」不保,勢必進一步拖累內部消費及整體經濟。實際上,零售業不景,其他行業也無法倖免,近年吉舖處處,連旺區也不例外,國際名店紛紛撤退,就是整體營商環境日益惡化的警號。
一葉知秋,旅遊及零售業的困境,正是香港經濟面臨內憂外患的縮影。日前滙控及渣打兩間跨國銀行發表的季度業績都令人失望,後者除了要向股東「撲水」集資,而且宣布未來三年全球裁員一萬五千人,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尚且自身難保,環球經濟環境更是可想而知。可以見到,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歐洲經濟復甦乏力,美國經濟也似好非好,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香港又豈能獨善其身。港府指全球需求不振,本港短期內出口難以樂觀,無疑是一種清醒的認識,然而,當局一味坐而論道,除了守株待兔之外,根本沒有任何對策。
屋漏偏逢連夜雨,作為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香港本來就無險可守,加上樓價高處不勝寒,美國又即將加息,更是危機四伏。外圍稍有風吹草動,香港都必定首當其衝,第三季經濟增長放緩只是一個警示,更嚴峻的形勢恐怕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