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歲的董建華旗下團結香港基金首份政策報告,即以八成港人做業主為目標。這,不可謂不宏大,若然政府接納,震撼力亞於「八萬五」嗎?
或許,董伯伯要報當年「一箭之仇」,一雪當年之恥。於是,社會各階層人士議論紛紛是必然的,政府擔心土地財政收入嚴重削弱,庫房空虛,牽一髮而動全身;大財團則擔心以後生意不知如何做了,畢竟多年發房產財輕車熟路,轉行再搞別的,掂唔掂?中產人士當然也擔心樓價下跌,財富縮水,影響下半生。至於泛民反對派,則是專心觀望,伺機狠咬梁振英一口。所以,梁特首也將計就計,設個陷阱給為反對而反對者踩,說在大嶼山郊野公園建房屋給青年住,你要反對就得罪年輕人。
基金倡議「補貼置業計劃」,日後有新建的公營房屋均以「置業」為目標,放寬「補地價」政策,上樓戶可先租住,再以五折至七折的優惠價「上車」,由政府擔保按揭百分之九十五;日後轉讓時需要補地價鎖定於其買入時的水平,長遠目標令八成香港家庭做業主。
到底董伯伯基金的建議可行不可行,當然還要通盤計議,不過,三禪覺得此建議最難能可貴的是有創見,敢於挑戰現行制度,挑戰政府的固有思維。這也就是改革的精神。
改革,可謂是當下全球使用最多的概念,北京就不用說了,開放改革三十六、七年了,現在還說改革才進入深水區。奧巴馬兩屆任期,在內政方面亦是改革掛帥,醫療就是一例。不受人喜歡的安倍,也不斷射出改革之「箭」。
德國工業4.0,實際也是一場工業革命。相較之下,香港有人說改革嗎?香港不是太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