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個月,CY就要發表他上任以來第三份施政報告。目前諮詢工作已經展開,不過社會反應冷淡,還有政治團體表示要抵制施政報告的諮詢。對於行政長官每年的施政報告,香港各界多抱冷淡態度。這些年立法會年年拒絕「答謝」,儘管行政長官宣讀施政報告時口沫橫飛、搖唇鼓舌、大賣其力,但聽者藐藐,立法會內打瞌睡的大有人在。鬧騰幾天後,施政報告就再也無人議論,行政長官、香港府衙也鮮有再提起施政報告的目標、工作如何如何,大家都當無事發生一樣。
香江特首施政報告的制訂和撰寫大多粗製濫造,雖然洋洋灑灑、萬言有餘,但缺乏思想指導、行動目標和實現方法,多是支離破碎的事務性堆砌。外界不知道施政報告是怎麼來的,不知行政長官有沒有認真對待這件事。反正出來的效果是,這成了一件枯燥無味、沒啥搞頭、不搞又不行的例行公事。回歸十八年,香江管治和施政江河日下、全無頭緒、亂七八糟,恐怕和行政長官對施政報告的「態度」、做法大有關係。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朝廷剛剛公布了「十三五規劃」,可以說是最高指導性的朝廷五年施政報告,規劃本身如何,姑不論。我們可從規劃的制訂、組織、產生過程看出朝廷多麼重視規劃,花了多少心血,多麼認真、周密的對待此事。務求真正對今後五年的各方面發展起到「規劃」和指導作用。
兩年多前,國家發改委開始為編製「規劃」、針對不同領域提出了八十多個研究課題,向全社會公開招標。這些課題也有向國內有影響的民間企業、外企、研究機構直接委託研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都曾受有關部門委託,就中國向知識型經濟轉型提出研究建議。
今年三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制訂「規劃」的專家委員會名單,共有五十五位成員,全部來自「政府部門、權威智庫和知名企業」。五十五位專家均為「經濟、科技、法學、環保、公共政策等各研究領域的翹楚」。專家中有四名企業家包括一位民營企業家,專家中有十六人曾經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過課。
專家首先為「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開會討論、評估、論證,「對規劃重大專題提出諮詢意見」。這樣的「基本思路會議」最少要開三次。除了全體會議外,專家要多次參加「分組討論會,參與調研會,並參加個別任務的配合」。調研課題分兩大類型:一是既有問題的研究,「尤其是過往五年發展中存在甚麼問題」?二是「超前性研究」,要着眼於五年內的變化,在這些調研過程中,還會產生新課題,被納入調研範圍。
規劃制訂過程有「兩大節點」:一是黨中央關於規劃的建議;二是搭建制訂規劃的基本思路框架。前者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牽頭;後者由國家發改委牽頭。之後撰寫出規劃「綱要」。在「綱要」指導下撰寫「十三五規劃」。總體而言,規劃的「從無到有」經歷五個階段:一是前期研究階段;二是「基本思路」起草階段;三是「綱要」正式起草階段;四是銜接論證階段;五是審批公布階段。這些階段中,規劃都要經過反反覆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意見討論徵求,不斷「打磨」。
為了使規劃制訂得科學嚴謹,符合實際情況,杜絕閉門造車之弊,編製起草小組成立了八個調研組,歷時三個月分赴十三個省市調研,同四百多位官員、學者、基層人士舉行三十一場座談會,訪問逾百農村、社區、企業基層單位……比較之下,咱們香港特首的施政報告之產生過程、所花精力、組織研究是不是太小兒科、求求其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