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錯別字啟示

「成績」寫成「成積」、將「一己私慾」亂寫為「一己私肉」、將「惻隱之心」誤寫成「側忍之心」……無錯,學生的確寫錯了別字,但這些錯字就能反映這是現今學生的普遍問題?又未免是過於武斷!我最擔心,如果大眾將問題的焦點,過分投放在學生應付考試之水平,而錯過了探討現行教育制度對學生之影響,則未能真正幫到學生——我們的下一代。

有錯字是需要改正,但我們必須留意的,是在現行違反本性的教育制度之下,如何真正幫到出「錯」的學生?亦須明白,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學生亦一樣。然而,今天的教育制度,卻要製造一班如「倒模」般的學生,人人都要中、英、數、通識科科皆精。這種方式,令很多學生感到困惑和迷失,甚至影響了人生,失去了自信,而最大的問題,是扼殺了部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才能!

學生沒有錯別字、對文字敏感,在文學方面有才能,固然值得好好培養。但不同的學生才能各異,有人運動天分高、有人富創意思維、有人精於玩遊戲,對於這些「才能」,教育局又有沒有想過,如何好好培養?有學生認為古時值得表揚的「孟母三遷」,就像今天「怪獸家長」,為何要一錘定音地判斷為錯誤?而不懂從另一角度,欣賞學生對時事之觸覺,以及對文字之豐富想像力?

有人會批評這豈非「對錯」不分,縱容學生的任意妄為?我不完全認同,我認同學生需要有基本知識,以應付在社會生存之實際需要。但我希望教育局借鏡事件的,不是再依賴TSA或DSE去分辨學生之高低,無形中給了學校及學生壓力。教育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解決錯別字的問題,亦不是追究為何會出現錯別字的問題;教育局要探討的,是如何發掘學生在錯別字以外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