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候公屋年復年 安居樂業夢難圓

港府將房屋問題列為施政重中之重,揚言寸土必爭,因此換來「盲搶地」之譏。然而時至今日,房屋問題不僅未有緩解,反而不斷惡化,一方面私樓價格高不可攀,一方面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無殼蝸牛的安居夢愈來愈遙遠。

申請公屋三年上樓是政府對市民的莊重承諾,可惜這個承諾早已淪為空頭支票。今年初,當局承認公屋輪候時間延長至三點二年,今年八月延長至三點四年,如今又進一步延長至三點六年,不難預料,未來輪候時間還會進一步拉長。不能不指出的是,輪候三點六年只是平均數,輪候五年七年才能上樓的不在少數;何況這個數字只是指一般申請家庭,並未包括非長者單身申請人士,對後者而言,輪候十年甚至二十年也未必能上樓,現行計分制一再受到司法挑戰,不足為奇。

上樓輪候時間愈拖愈長,是因為申請大軍持續增加。截至上月底,公屋申請創下二十八萬五千三百宗的新紀錄,突破三十萬大關指日可待,其中一般申請者及非長者單身人士平分秋色。而在非長者單身申請者中,高學歷申請者比例進一步提高。房屋署抽樣調查顯示,四成六申請者具有專上程度;單以三十歲以下的申請者計算,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亦達四成三,較二○一一年上升一成七,其中四成登記時的身份是學生,比去年上升近半成。

有頭髮無人想做瘌痢,高學歷年輕人紛紛加入公屋申請大軍,實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最近有調查顯示,一個中產家庭不吃不喝不消費,需要十五年才能在九龍區買一個三百多呎的細單位,剛剛踏出校門的單身年輕人收入有限,要想擁有一個自己的蝸居,更是比登天還難。私樓買不起租不起,劏房四面開花,連豬欄、雞舍、廢棄貨櫃改裝的居所亦有價有市,就是明證。在這種情況下,申請公屋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儘管這根稻草也十分渺茫。公屋政策的本意是照顧低下階層,如今多了高學歷年輕人參與競爭,本已捉襟見肘的有限資源被分薄,輪候時間必然被延長,引發社會矛盾已是無可避免。

過去住公屋被視為基層的福利,如今儼然成為炫耀的資本,這是香港的悲哀,更是無殼蝸牛的無奈。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聲稱,當局建樓面對兩大挑戰,包括土地不足及社區反對,供不應求問題不易克服。其實這不過是藉口而已,香港並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有地動不得,莫說新界尚有大量荒棄的農地及棕地,單是供權貴享受的私人會所用地就有數百公頃,若收回來改為房屋用途,可以解決不少人的居住問題。港府拒絕收回會所用地,拓展新界東北又頻遇阻力,填海造地更是禁忌,難怪房屋問題愈演愈烈,積重難返。

顯而易見,房屋問題的死結不是土地不足,而是港府施政無能。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無殼蝸牛的悲歌就只能繼續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