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基建投資要具前瞻性

上個星期有躉船因錯誤駛過汲水門大橋而造成青馬大橋需封鎖兩個多小時,造成大嶼山的陸路交通癱瘓,也對機場的營運造成影響,尚幸當局有一套應變準則,令受影響的旅客人數減至最低,據稱只有一百多名旅客因而趕不上飛機。這個受影響的人數雖然仍然令人不快,可是以封橋兩小時來算,這已是很難得的結局,當局的努力其實是有成效的。

平衡問責 極具挑戰

從問責的角度看,後來的補救工作如何盡力,都不及避免問題的發生。在封橋的事情上,儘管受影響的旅客人數還可接受,但在大嶼山居住的市民卻仍然受到封橋之苦,這是我們不能只看旅客人數而忽視當地居民的感受。封橋事件除了帶出大嶼山陸路交通體系的不足之外,也帶出了各種規劃上的困難。汲水門大橋被撞引致青馬大橋的封路不過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基建規劃上的配套,也說明了一個基建規劃前瞻性的重要性。

機場玫瑰園計劃是後過渡期的大型基建項目,以當時港英政府的財政實力,興建這個龐大的基建自是惹來不少的疑惑,當時就有人提出加建啟德機場來應對航空市場的需要,理由就是機場的興建涉及龐大的資源,在需求估算下自是以較低成本的擴建啟德機場為方案。歷史後來也證明了這種見解的不對,因機場搬移到赤鱲角後航空流量大幅上升,目前已有興建第三條跑道之議。筆者說出了這個多年前幾已被遺忘的爭議,旨在說明當時的基建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興建,而是受制於當時的財政實力,而正因這個財政實力的有限,機場連接道路的規模就不可能太大。這不是說規劃和工程人員的短視,而是在有限的財力下,要完成一項艱巨基建工程有其局限,這是很重要的認知。

政府是否對這個問題不聞不問?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政府也明白一旦唯一的陸路網絡發生問題,大嶼山會在陸路上失去聯繫,所以政府也有一套應變措施,和有興建其他陸路基建連接大嶼山的建議。這些計劃和方案,證明了政府不是沒有前瞻性,我們可以批評應變方案的不完善,我們可以質疑各種基建的可行性,但將政府說成是後知後覺和缺乏規劃的思想,則是和事實不符,除了是繼續向備受責難的政府在傷口上灑鹽之外,也不是正視問題之道。這也帶出了一個考慮,就是基建投資要具前瞻性,可是又如何平衡問責上的需要,卻又成了一項極具挑戰的藝術。

今天的因 明天的果

傳媒朋友翻查當年否決興建新連接機場道路的資料時,赫然發現反對的以建制派為主,自然又惹來一番熱議,特別在接近區議會選舉期間,這樣的新聞自然是有選舉含意。在這裏,政治上的考慮並不是本文的關注點,重點是如何考慮一項基建投資和問責兩者上的平衡。

問責上民意代表有責任去質詢政府基建上的合理性,可是汲水門大橋一事也反映出這種問責形式的短路,即民意代表以當時的目光去審視基建申請,這和政府的前瞻性基建投資有着很大的差別。根據一些民意代表的說法,當年沒有贊成興建新的道路連接大嶼山,是忽視了大嶼山的人口增長,也正正凸顯出前瞻性基建投資和民意代表在審視每一單項上的分歧。這不是說民意代表並沒有履行其職務,而是民意代表所考慮的並不是一個通盤的規劃,當中的差異在多年後才出現,到時再處理往往是一個危機出現後的善後工作。

汲水門大橋一事雖然不是令人滿意的處理,但事件反映的深層考慮值得我們細味。在未來需要上作準備說得容易,要滿足當下的訴求往往更難,君不見各種基建和增加土地供應工作莫不是爭議重重,今天的因會是明天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