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主打地區民生議題,政治議題相對不重要,政治氣氛平靜讓街坊聚焦區內民眾關心的各種問題,如環境衞生、交通運輸,以至大廈管理等;相反,如政治氣氛濃烈,則全港性的管治與政策議題會較受注意,沖淡地區議題。
一般而言,民生議題多地區性細眉細眼的關注點,對長期扎根地區,與街坊關係較佳的建制派相對有利,加上蛇齋餅糉的恩惠為長者所受落,泛民政黨資源不足,難以匹敵,區選結果,往往是建制黨派佔優。
倘若政治議題瀰漫,社會氣氛高漲,則對善打政治牌的泛民政黨最為有利。二○○三年沙士肆虐加上二十三條立法刮起政治暴風,當年的區議會選舉,建制陣營的龍頭大黨民建聯遭遇滑鐵盧,就是明顯不過的實例。
弔詭的是,過去兩年政治運動浪接浪,尤其是去年規模空前、席捲全社會七十九天的佔領運動,令政治爭拗撕裂社會,政治氣氛熾烈,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各界全情投入的政改對壘,按道理選情應該對泛民陣營較為有利。不過,在六月十八日政改表決挫敗之後,社會氣氛卻是出奇地靜。
除了鉛水事件引起全社會關注,一度炒熱社會氣氛之外,似乎建制與泛民兩大陣營都無意像過去兩年那樣,就一些公共政策或管治問題互相指摘或激烈駁火。傳統政治智慧的啟示,似乎今年的區選,會對建制較為有利,雖然世事無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