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去殖不如人心回歸

去殖化並非要去掉過往歷史,亦不能不細心研究殖民地管治下的奴化思想。如果連這簡單道理亦掌握不到,以為將過去歷史淡化,只着重形式上的回歸則對社會管治絕非好事!

郵政署認為郵筒上有皇冠標記及英國皇室徽號並不適宜,因此決定以「不損壞古郵筒」的方式,遮蓋了殖民地的標記,劃一改為蜂鳥標誌。郵政署解釋,由於現時的郵筒款式不一,擔心市民以為郵筒不能使用,故作出有關安排。然而這解釋實非常牽強,難道回歸十多年,香港人用了這些郵筒十多年,會不懂得寄信嗎?

郵政署的做法,我相信是在內部檢討時,發現了這個敏感的「問題」,故決定自行「去殖」,心裏想幫忙,實際卻是幫倒忙,甚至是「靠害」。這種做法,是對歷史的踐踏、對香港人情感的輕蔑。

坦白說,殖民地年代的高壓及黑暗,深切地烙印在我的腦海內,但我也不會盲目地將歷史抹去。因為,殖民地時代的法治、效率、經濟發展,縱然都是英殖管治的手段,但當中對香港的發展,成了一套系統,有利於香港。這不存在甚麼戀殖或港獨的想法,到今天仍是我們現行制度中的部分,而對歷史遺下的文化、建築等是不少人生活的足迹,亦是不少人一段記憶的歷史而已!

如果,一切都極端而行,一切跟英殖年代有關的歷史文物、產物都要在社會上消失,那麼,在英殖時的所有標誌性建築物,是否也要拆去?一些殖民地時代頒發的銜頭是否應該除去?一些殖民地時代的條例,是否應該取消?甚至乎,一些在英殖時效忠女王、服侍港督的官員,是否也應該被消失?

真正的去殖,是要令人心回歸,感覺到政府對市民的尊重,包括對其個人的情感、歷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