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院校自主不如行學券制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推出後,香港最高學府香港大學在亞洲的大學排名跌出三甲,僅得一個「梗頸四」,前三名依次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在全球的排名當中,港大排名較去年下跌一位,至第四十四位,被第二十六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拋離。百年學府落得如此下場,真是發人深省。

港大近年風波不斷,爭拗不停,以致聲譽受損。最近,委任副校長風波更是餘波未了。有些政黨人士一方面強說事件受「政治干預」,強調要維護「院校自主」,但另方面又說「政黨不會罷休,相信事件會繼續發酵」。這樣,豈不是自摑嘴巴,何其矛盾?

香港八大院校的經費很大部分來自政府撥款,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理。筆者曾擔任該委員會三屆委員,深知大學教育耗資巨大。就以本年度為例,政府向八院校共撥出逾一百七十一億元,其中港大獲得超過三十九億元,是各校之冠。

院校經費既然來自公帑,因此在尊重「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的同時,理所當然要接受政府的監管和公眾的問責,以防出現各種無王管的「小山頭」和「小金庫」現象。

如果院校真想掌握更多「自主權」,筆者建議不如考慮實行「學券制」,即政府的資助並不直接撥給校方,而是向學生發放「學券」,讓錢跟學生走,由學生自行選校就讀,院校所獲得的政府資助多寡,將按學生數量而定。這做法有點類似歐美一些著名私立大學,在香港是否可行,大可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