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區議會選舉的特色是多了一批所謂傘兵的組織參賽,成為媒體的焦點。無論建制還是泛民,候選人的平均年齡均偏高,只有傘兵的候選人普遍年輕,亦較敢言,目標是吸引首投族的票源,期望能夠出線。
學者普遍不看好傘兵,原因頗多。落區遲、扎根時間短、地區人脈不足、與建制及泛民的參選人,不論是現職區議員,還是新面孔比較,後者的優勢明顯,與街坊的關係也較佳。
傘兵多依靠網絡宣傳及動員,缺陷是長者這個最龐大的群組對網絡不感興趣,絕少上網。傘兵的訊息無法吸引長者與中年的工作人口。雖然青少年多上網,但未夠十八歲無法成為選民,即使成功登記,首投族的投票率不高,可見於歷次區議會選舉。佔領運動會否打破這個宿命,尚待觀察。
傘兵資源匱乏,殆無疑問。除網絡動員成本較輕之外,置易拉架、拉橫額、印傳單,在在需財,無法與政黨比併。至於選舉日臨近的洗樓行動,亦欠足夠的人手,也是可以預期的事。
年輕人參政,五分鐘熱度者居多。喊口號及上街抗議不難,有氣勢兼勁爆;區議會的工作是一場耐力賽,處理街坊訴求頗為沉悶,年輕傘兵不易適應,這也是學者不看好的原因之一。
有報道指八個傘兵組織聯合籌組「+4行動」平台,共同分享資源及壯大聲勢,首個宣傳項目聚焦小巴輪候時間過長這個民生議題,選項頗佳,卻未知訊息能否帶入地區,爭取街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