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病人術前須簽署俗稱「生死狀」的手術同意書,醫生向病人口述相關風險後筆錄同意書,易有缺漏惹爭拗。醫院管理局上月起在外科、眼科、精神科等八大專科推出電子列印手術同意書,電腦系統內存有一千五百項治療程序的風險,醫生可選擇適合的列印。此舉可免醫生寫錯,而與病人溝通時間亦增加,料十一月可涵蓋所有聯網醫院。
明愛醫院骨科副顧問醫生黃國豪稱,以往向病人解釋治療風險後,病人看着醫生在同意書上抄寫資料,「感覺好傻,寫的時間比講仲耐,亦可能寫漏;字體醜,病人又睇唔清楚」。醫生常用英文書寫,亦窒礙病人掌握療程。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部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李子良稱,醫生要花數分鐘解釋治療風險,再筆錄,不合乎效率;醫生邊寫,病人邊問,或出現「講咗但寫唔足」情況。
為讓病人充分了解治療風險,醫管局一年前籌備電子列印手術同意書,由各專科統籌委員會審核,整合治療風險製成電子資料庫,目前提供化療、胸腔鏡檢查等一千五百項療程的風險,涉及外科、眼科、精神科、骨科、內科、婦科、兒科及耳鼻喉科。上月先在九龍西及新界西聯網推行。醫生在電腦選項,再列印中或英文版本同意書。
黃國豪稱,曾試過向病人表明術後有疤痕,但事後仍遭投訴「點解條疤咁醜」。新系統下,治療風險預先列印在同意書上,醫生與病人依照同意書內容解釋,病人有更多時間提問,醫生解釋亦更清楚。李子良稱,新同意書留有附註位置,醫生可因應個別病人作補充。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發言人曾建平說,曾有病友反映個別醫生的態度是「讀完就算」。他認為,不論同意書採用哪一種形式,最重要是病人術前是否清楚風險。若手術有死亡風險,最好用具體數據解釋,讓病人決定。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形容是「小進步」,醫生應花更多時間向病人耐心解釋,確保他們明白手術內容及風險,才可減少爭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