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水調查揭禍根 監管不力釀危機

鉛水風波擾攘近三個月,禍源到底在哪裏,當局一直含糊不清,語焉不詳。水務署領導的專責小組昨日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認定「鉛兇」來自含鉛的焊料,總算有個比較明確的說法,然而,如果不是當局監管混亂,埋下禍根,根本不會爆發這場危機。

啟晴邨七月初發現食水含鉛量超標,揭開鉛水風波序幕,水務署七月中成立專責小組跟進,經過兩個月調查後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啟晴邨及葵聯邨二期食水含鉛量超標,是因為錫焊接物含鉛;二是銅合金水喉裝置亦釋出鉛,但不會令食水含鉛量超標。最令人咋舌的是,部分物料含鉛量達四成一,是英國標準的五百八十多倍,簡直不可思議。

顯而易見,當局對焊接物料及工程質量的監管鬆懈,正是引發鉛水危機的罪魁禍首。本港幾十年前已禁止使用含鉛的焊錫,水管更必須使用無毒物料,但由於業界良莠不齊,部分公司為了節省金錢及時間,往往採用含鉛的焊料,有的甚至在五金店購買價錢低廉的錫碇自製焊錫,加上有些工人沒有水喉匠牌照,不具備相關的專業資格和經驗,而水務署又不聞不問,有條例等於沒條例,導致亂象叢生。實際上,在整個建築行業中,焊料基本上「無王管」,採購過程固然混亂,使用過程也沒有紀錄,出事後根本無從追查。

見微知著,鉛水風波暴露當局對工程項目監管不足,從招標、施工以至驗收都存在嚴重漏洞,尤其是水務署從不化驗食水是否含鉛,更是匪夷所思。其實,啟晴邨居民早就投訴食水有問題,當局始終不理不睬,直至政黨抽查食水發現含鉛量超標,房屋署及水務署最初仍堅持沒有問題,等到鉛禍不斷蔓延,由公屋至私樓,由幼稚園至小學中學,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當局才不得不跟進。

先隱瞞,後卸責,已成為港府應付醜聞的公式。正如我們之前指出,鉛水風波之所以一發不可收拾,就是因為當局後知後覺,每個環節都是被動應付,錯失早發現、早糾正、早了結的機會,如果承建商最終要受懲罰,監管部門又該當何罪呢?

為了堵塞漏洞,專責小組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提升水務工程期間的工地檢查及測試制度、要求持牌水喉匠及認可人士進行水質測試時加入鉛鉻鎘鎳四項新的參數,以及水務監督研究使用其他喉料、房委會研究中央採購焊接物料等等。毫無疑問,作為亡羊補牢之舉,這些建議都是必須的,但如果當局依然抱着得過且過的心態過日子,不願真正負起監管責任,再多的建議恐怕也無濟於事。

「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大事不會做,小事做不好,正是港府的寫照。近年香港亂象叢生,固然有政治方面的原因,而官僚無能更是難辭其咎,鉛水危機只是港府管治混亂的冰山一角而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