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轉折點 百年基業岌岌危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要摧毀羅馬,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佔領行動就是這樣的「一念之間」,一年過去了,社會撕裂的傷口尚在流血,被破壞的法治依然百孔千瘡,香港國際形象一蹶不振,更是經濟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佔領行動對香港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有多大很難估計,間接經濟損失則是無法量計。事實上,早在去年佔領期間,對本港經濟的負面影響已陸續浮現,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去年十一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本港排名下跌一位至第四位,而香港的老對手新加坡則連續七年蟬聯榜首,此消彼長。中國社科院發表二○一四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將保持了十多年的綜合競爭力第一桂冠拱手讓給深圳。兩項排名下跌都發生在去年佔領之後,這顯然不是巧合那麼簡單。

相比各種排行榜名次下跌,香港在旅遊、零售等方面的衰退更為顯著。受惠於內地個人遊政策,本港旅遊業持續增長逾十年,內地旅客亦由沙士當年的數百萬人次激增至去年的四千萬之眾,進而帶動零售、飲食、酒店、交通等行業的繁榮,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然而這一切因佔領行動而改變,去年零售業首次出現衰退,奢侈品銷情尤為慘淡,而鳩嗚、光復等反水客行動接踵而至,旅遊及零售業更是雪上加霜。今年八月份,訪港旅客人次減少逾百分之八,內地客更重挫近一成,這也是○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的第一次。影響所及,近四成導遊開工不足或被迫轉行,不少商業旺區出現大量吉舖。零售是經濟晴雨表,有人預計今年下半年本港將出現經濟負增長,明年中小企可能爆發倒閉及裁員潮,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百業蕭條之下,連一向高企的樓市也開始逆轉,出現一手樓售價低於二手樓的情況,不少二手樓折讓求售但成交量萎縮,反映置業者看淡後市。近期有大企業從中港兩地撤資,遷冊到海外,引起不少爭議,其實是春江水寒鴨先知的表現。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經濟不景氣的同時,本港生活質量也極速惡化。上月一份全球宜居城市調查顯示,香港排名大跌十五位至四十六位,得分由九十二分下跌至八十八分,其中社會穩定性一項,更由九十五分跌至八十五分。負責排名的分析師及本港學者均一致認同,佔領行動影響社會穩定性。事實上,佔領期間反對派鼓吹的「以法達義」、「不守法絕對不等同不尊重法治」謬論流傳,被不少人奉為金科玉律。當人們失去守法理念,不把社會秩序當一回事,將暴力衝擊視為英雄行為,社會穩定也就淪為一句空言。

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穩定;沒有社會穩定,就沒有經濟繁榮。佔領行動自毀長城,後遺症不斷浮現,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經岌岌可危,令人痛心。而港府執法拖泥帶水,佔領搞手黑手至今逍遙法外,更對香港構成了雙重打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