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電車無以代替

有天下午,筆者在金鐘與幾位朋友茶敍,因要預時間往上環開會,話題自然扯到從該處怎樣去到開會地點最好。

第一個被否決的方案,是叫司機開車來接,因成本高,浪費資源;乘港鐵要上上落落麻煩;「打的」又會令「的哥」嫌路短而心中不快;搭巴士燈位多、常煞掣,「Chok吓Chok吓」不舒服;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搭叮叮」是最佳選擇,理由是電車的車次密,車資平,且享有部分專線路段,塞車機會相對比其他車輛小。

筆者聽從眾人推薦,由金鐘乘電車到上環,果然是輕鬆寫意,又平又便捷。因此,想起較早時有顧問公司把中區塞車的責任歸咎於「叮叮」電車,向城規會建議取消中環至金鐘一段的電車服務,並指保留電車是「抱殘守缺」。這說法實在可笑,難怪引來全城一片反對聲。

電車行得較慢,以致這家顧問公司的高層聲稱自己「行得快過電車」。雖然是言過其實,不過也正因行速徐徐,電車可以讓我們沿途欣賞街景,亦讓不少遊客慕名乘搭,拍下很多令他們難忘的香港特色街景。現代社會事事講求環保,電車無煙無廢氣,正符合這個條件,以致有些取消了電車的城市,也正在想方設法恢復,因為找不到替代品。

電車有保留價值,但並不等於已沒需要改進。乘客量下跌,就是一個嚴峻問題,在八十年代,地鐵尚未通車時,電車每天載客量五十萬人次,現在已減至二十萬,經營壓力可想而知。成立於一九○四年的電車,想不被時代淘汰,在經營策略上就得多花點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