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由英國殖民地,回歸中國成為特別行政區已逾十八年,有關香港應否「去殖民化」及「去中國化」的問題,社會至今仍爭論不休。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昨日於香港出席論壇時表示,香港近年在經濟民生方面差強人意,發展落後於鄰近地區,原因之一是未有做好「去殖民化」工作,同時有人大搞「去中國化」,強調「該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規管起來」。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及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劉慧卿,均指只有少數港人「戀殖」及支持本土思想,質疑陳佐洱以偏概全。有建制派人士更反指全因中央過往對特區太過放任,才會出現「雙化」問題,陳佐洱曾長期任職的港澳辦也有責任。
陳佐洱指出,整個世界特別是亞洲都在變化,香港僅僅縱向跟自己比取得進步,「恐怕已不能代表跟上歷史腳步」。他舉例指,香港近三年經濟增長較回歸前大幅放緩,旅客人數更錄得近六年來首次按年跌幅,反映香港競爭力正在下降,經濟民生方面與鄰近國家比較「有點差強人意,不進則退,慢進就是落後……心裏總有酸酸的感嘆」。相反澳門回歸後依法進行全局改革,與新加坡一樣,經濟發展大幅拋離香港。
陳認為,香港落後於人的深層次負面內在原因,是兩個「化」,首先是香港沒有「依法實行去殖民化」,「讓一些本應放在歷史博物館裏的東西跑出來招搖過市,有的還被奉為金科玉律」;其次是「老殖民化主義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炮製的『去中國化』死灰復燃,氣燄囂張」,「使一國之下的兩制都受到了傷害」,造成巨大內耗,歲月蹉跎。
他強調,為了香港未來發展,「該去的要堅絕去掉,不該去的絕對不能去掉,該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規管起來」。
出席同一論壇的「保衛香港運動」召集人傅振中指出,港英殖民政府在回歸前布下陷阱,不希望港人有國民觀念,令青年人有「戀殖心態、反共思想」,惟港澳辦在回歸前後「做少咗」,放任港人「自己管自己」,未有積極參與香港事務,又未有規定香港青年必須接受國民教育,情況並不理想。
另一與會者劉慧卿表示,陳佐洱指香港未有「去殖民化」是「斷錯症、判錯藥」,認為香港並非有很多人認同「去中國化」,香港經濟下滑的主因是港府管治出問題,當市民看到處境很差,便會想起以前。同場的前財政司司長長梁錦松亦指,香港人「吃軟不吃硬」,希望社會各界少用對立、鬥爭心態看問題,從政者要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是對抗不會贏得民心。
譚志源出席另一場合時,更暗批陳佐洱的說法「比較虛」及缺乏實例,繼續政治爭拗對香港經濟民生都無幫助。
此外,譚強調只有「非常非常少數」港人認同本土思想,並且引述陳佐洱過往的講話表示:「應該對香港和香港人多一些包容、多一些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