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的準備工作進入最後階段,不論建制與泛民陣營都存在參選人撞區必須協調的問題,避免「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以泛民為例,負責統籌的「民主動力」經多輪協商會議,表示泛民與新進傘兵仍在多區有碰撞。
新加坡大選的結果顯示,執政黨不單保住已有選區,更能收復失地,靠的是多年來在地區工作中的深耕細植,打通以家庭為單位的人脈,選舉期間基層組織的洗樓行動非常順暢,絕非對手喊幾句動聽激昂的口號可挑戰。這與香港的區選情況相似。
人民行動黨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即新加坡獨立前後,有意識地策動基層組織滲浸地區,成立「人民協會」,扎根小區,深耕細植。經過半個世紀,其在地區的動員機器,絕非反對黨冒起三數年才開始起步可以比擬。加上行動黨長期執政,可以利用政府資源向地區工作傾斜,協助地區支部擴大影響力。反對黨要在地區層面打開局面,不論人力與物力皆奇缺,要爭勝實在談何容易。除非以年為單位,長期埋頭苦幹,不辭勞苦,以誠意打動坊眾,才有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攻下議席。
區議會選舉有眾多所謂傘兵參與,是一大亮點。年輕人初嚟埗到,要讓街坊認識並非易事。要貫徹佔領運動的精神,在社區中實踐信念,不能靠口號,必須靠紮實的服務街坊表現,打民生議題的持久戰,才有望成功。傘兵的選情難以樂觀,資源不足,時間太短;理念轉化為行動綱領,以感動街坊,將面對韌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