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而不止,則刑罰侮。水貨問題困擾香港多年,成為激化中港矛盾的主要源頭,即使「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也無法消除水貨亂象。近日內地海關加強執法,看似雷厲風行,實際成效卻依然令人懷疑。
為了打擊水貨活動,福田口岸海關連日來採取「扣車不扣貨」新措施,只扣起載水貨的車仔,而不扣留貨物,水貨客被迫徒手搬貨,狼狽不堪,以致出現「水貨客同海關搶車仔」鬧劇,場面一度混亂,口岸水洩不通。除此之外,福田口岸針對「螞蟻搬家」式的走水貨活動,未來幾日還會加強抽查,主要目標是電子產品及奶粉、化妝品等日常用品,預料將會抽查六千人次。
毫無疑問,水貨活動引起種種亂象,既對旅客造成不便,也加劇兩地矛盾,當局出招打擊固然是應有之義,但寄望以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措施解決問題,恐怕只是一廂情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福田口岸「扣車不扣貨」,水貨客不會自動消失,他們除了可以拖篋帶貨,還可以轉戰羅湖等其他口岸,何況內地當局往往雷大雨小,打擊水貨充其量三分鐘熱度,事過境遷,很快又會恢復原狀。
最諷刺的是,「一簽多行」被指是水貨問題的根源而成為眾矢之的,中央應港府要求改為「一周一行」,詎料水貨亂象依然沒有消失,水貨客依然絡繹於途。其實,根據當局的數字,每天活躍在港深各口岸的水貨客中,香港人佔六成,內地人只佔四成,可見水貨問題並非單純由「一簽多行」引起,內地水貨客減少,香港水貨客自然增加,港府病急亂投醫,不但沒有解決水貨問題,反而嚇走真正旅客,令本港旅遊業步入寒冬,可謂弄巧成拙。
說到底,有需求就有市場。水貨活動之所以歷久不衰,主要因為內地居民對外國貨品有需求,只要有利可圖,就有人趨之若鶩,不管當局如何禁止,如何打擊,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本來不缺乏任何產品,香港有的,內地也有,香港沒有的,內地也有,只是因為社會道德敗壞,奸商唯利是圖,加上當局監管不力,導致假冒偽劣產品氾濫成災,令人信心盡失,紛紛轉而購買外國產品,這正是水貨活動禁之不絕的真正原因。以奶粉為例,倘若不是當年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內地家長怎會爭相到境外掃貨呢?香港又怎會因為奶粉荒而推出限奶令呢?最匪夷所思的是,中國人對任何外國產品都不放過,連日本的馬桶蓋也被搶光,令人啼笑皆非。
解鈴還須繫鈴人,水貨亂象皆因內地當局不作為引起,想徹底解決問題,就要從根本做起。只要加強監管,改善產品質量,令人對「中國製造」恢復信心,內地居民不再一味追求洋貨,水貨亂象自然消失。否則,如果繼續對假冒偽劣產品坐視不理,水貨問題事小,禍國殃民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