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出席了一個關於洪水橋發展的研討會,整體來說,研討會的氣氛是良好的,但參與者大都側重經濟發展,以及跟內地貿易之扣連。然而,並沒有全面看這七百公頃土地在規劃內容及其衍生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將直接影響整個項目能否順利推出,甚至是影響社會平穩的關鍵!
研討會上,規劃署署長送上了他的一句座右銘:「未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其不確定性!」 (In the future, nothing is certain except uncertainty)我理解的意思是,在洪水橋的規劃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元素,有些是現在不能掌握的,因此現在希望盡量「留白」,讓這些不確定性可以有發展的機會。這概念可取,但是……「留白」不是壞事,但當一個規劃「留白」得多,不確定的地方也多,試問又何需規劃?對於當區居住及有活動的人而言,這種不確定性對他們是不公平的。當政府說要規劃這個地方,要毀人家園農田,為的就是「不確定」的原因?合理嗎?在規劃上留白是需要的,但我們希望見到的,不是漫無目的的留白,而是持續發展的有機規劃。
當日出席的中大建築系鄭炳源教授,正好發表一套平衡各方的見解。他提出一個「城鄉共生帶」的概念,在土地醞釀的漫長階段,供一些有機的模態在內裏發生,可以是農業、可以是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是藝墟……讓不確定成為確定,讓人在確定的環境下,發揮無限的想像!
不過,無論規劃內容為何,政府必須留意避免重蹈新界東北的教訓。因當時缺乏跟不同持份者之溝通,結果激發社會運動的熾熱,蔓延至今。亦因為這個原因,致令我們不厭其煩地向政府部門忠告,在大型的規劃前,必須細心多聽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