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貴族化 跨代貧窮豈無因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強調有教無類,學費只是幾條肉乾,窮孩子也可拜師,也能學藝,難怪出身清貧的弟子如顏回、仲弓、子由等都能成材。可惜這已經是老皇曆,今時今日的香港,名義上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沒有人因貧窮而讀不起書,實際上當局允許直資及私立學校不斷加學費,變相將清貧子弟拒諸優質教育的大門之外。

新學年剛開始,加學費伴隨批評之聲此起彼落。截至上月底,全港有五十間私校及四十五間直資學校的加學費申請獲得批准,分別佔私校總數的七成半及直資學校總數的六成二,有些學校更是連年加價,影響不可謂不大。大部分學校加幅均遠遠超過通脹率,其中五間私校及一間直資學校的加幅超過兩成,最多的加價近三成,不可謂不驚人。雖然有的私校加幅看似不大,但一年學費達到二十萬元,堪稱「天價」,莫說一般貧民子弟望門興嘆,對中產階級同樣是難以承受之重。

校方加價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如租金上升、增聘老師、改善師資待遇、增加教學資源等,五花八門,而教育局例牌有求必應,裝模作樣地審核一番後,總是高抬貴手開綠燈,所謂要求直資學校留取一成學費資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只是惺惺作態而已。家長百上加斤,為了子女的教育和前途,即使不滿也只能無奈接受。

可能有人會說,進入直資學校及私校的都是富有家庭子女,加學費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同一般市民無關。其實不然,如果說私校開宗明義靠收費運作,面向權貴子女,加學費也許無可厚非,但直資學校就不同了,一方面接受公帑資助,一方面收取學費,而當局又放任自流,不監不管,導致亂象叢生,屢爆醜聞。隨着愈來愈多津校轉為直資,基層家長的選擇愈來愈少,有能力的家庭紛紛將孩子送入私立及直資學校,優質教育貴族化,基層子弟只能入讀官津學校,教育質量自然無法相提並論。

很明顯,香港的貧富懸殊不僅體現在經濟收入上,更體現在教育資源分配上。當初推出直資學校,本意是豐富教學模式,讓家長及學生有更多選擇,結果卻是荒腔走板,成為富有階層的專利,基層子女不得其門而入,變相輸在起跑線上。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統計數據顯示,近年考入大學尤其熱門專業的中產以上子女比例不斷提高,基層的比例愈來愈少,個別窮孩子中狀元無疑很勵志,可惜只是點綴罷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教育一向被視為基層子女向上流動的最主要渠道,一旦被剝奪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向上流動自然難上加難。可以說,教育不公製造社會分化,製造跨代貧窮,同時也製造民怨,製造動亂,港府施政寸步難行,何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