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以建築風格、建造年期來評定同德押,或許就如古諮會主席所言,是「普遍」的,故只能維持其三級歷史建築的評級。然而,對於古物古蹟的價值,除了硬生生的「指引」外,我認為需要留意對本土文化之意義,才夠全面。
否則,原意為保育文物而設的評級架構,就會變成將古蹟惡意貶低、將古物評為一文不值、將本土文化消滅的黑手。
同德押之文化意義,在於其反映了戰前三十年代的經濟模態、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面貌、反映了一個行業的衰落、又見證着一個地方的繁榮。為甚麼當年的當舖會盛行?為甚麼當舖會有如此格局?一幢同德押,將那些年的社會展現眼前。沒有價值?要拆?拆的是每一個香港人的回憶!
古諮會主席指出,同德押這種街角弧形建築,在香港屬「普遍」。到底何謂普遍?全港只剩下三數間當舖,也算普遍?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將香港的古物古蹟跟世界及內地比較,相信香港所有歷史建築根本不需保留,甚至連古諮會也可以不需存在,反正甚麼也是普遍,甚麼也沒有價值!
記得在保育土瓜灣沙中線地盤的南宋古井時,也曾有人「潑冷水」,指這古井年份不高規模不大,單是在廣東省已非常普遍,沒有保育必要。然而,這個古井卻是香港歷史文化的證明,是香港跟中國在南宋已一脈相承的證據。因此,我跟兩位大學教授去信國務院,要求就保育古井提出意見。如果,我們不以文化歷史背景綜合來看,港鐵也不會大費周章地做好保育的工作。當人家連一棵古樹也會因為有文化意義而保育下來的時候,我們卻要將歷史古蹟「貶低」,好讓大家也心安理得地將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回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