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國機構調查指,香港在宜居城市排名中,由三十一位急跌至四十六位。其實,住在香港才會發現香港的優劣,比隔空地根據數據分析,那份感覺直接得多。因此,所謂宜居城市只是因人而異,就算調查認為宜居,不代表任何人都宜居。這個說法不是要為香港說甚麼好話,只是「龍床不及狗竇」而已!
不過,調查依據的五大因素,還是值得用來分析香港的狀況。先論社會穩定,過去一年,香港經歷動盪的七十九日佔領,令到香港嚴重地撕裂起來,社會上人與人都在頃刻之間變得敵我分明,鬥爭一直延續到今天仍未有人主動地化解,反而是樂於其中。
醫療衞生又如何?很多人都肯定香港的醫療算是跑得前的,但因資源問題,變成一部只得一個座位的方程式跑車,因為能享用適時適切醫療福利的人根本少之又少。到過公立醫院的人都了解那令人氣餒的輪候時間,等十小時看急症、等幾個月看預約診症、等幾年才安排到的小手術,還要面對「無錢無得醫」的藥物名冊。
文化及環境呢?推土式的規劃模式,不斷破壞文化、環境,當一些有歷史、有故事的村落不斷被消滅,當大嶼山及郊野公園也開始被虎視眈眈時,政府跟市民好像愈走愈遠。
教育呢?「分道揚鑣」四個字已令人無話可說!
至於基礎設施,或許是五個元素中評分最高,但如果熟悉香港,反而會認為過度的建設是令香港社會不穩的因素之一。
誰令這五個範疇不進反退?誰又能改善這五個範疇?相信唯獨政府有此能力。政府毋須在宜居城市排名中糾纏,卻應千方百計令每一個香港人感覺到,香港是一個宜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