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德爾斯反映零售業經營困難

連鎖家具電器店德爾斯結業,受影響的人士包括供貨商、已購買物品的客戶,和最大的受害者──該公司約三百五十名的員工。

在香港這類型的事件並不罕見,隔不久便有企業結業,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本來就是企業根據市場規則來決定其成敗,有的企業可以發展成跨國巨無霸,但也有些適應不了經營環境而要倒閉,問題是企業倒閉是否根據法律規則來行事,只要是合法下的企業活動,即使後來是店東經營失敗,我們也不可以怨天尤人。

逃避負債 涉嫌欺騙

德爾斯的倒閉和一般企業結業並不一樣,其經營上的問題除了是零售業面對的大環境之外,也包含了一些經營手法是否合法的問題。例如據報道所載,該公司在結業前將貴重商品搬走,有藉此逃避負債的重大嫌疑;而且在企業出現周轉問題時,仍然向供貨商入貨,更有欺騙的可能。但這些狀況是個人的商業手法,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在目前的香港社會也是無可奈何,至於對員工的善後安排,勞工處的努力卻是有目共睹。平情而言,香港在保障勞工權益的法例上並不算完備,當然這也是一個令香港營商環境友善的原因,勞工法例的簡單,令企業的成本和規管安排簡單多了,但也變相讓勞工的保障少了,一旦出現了企業倒閉的情況,若果老闆不依從法例行事,勞工的權益便很難可以得到彰顯。靠的只是勞工處的努力,縱然在德爾斯事件上勞工處的朋友已是反應快捷,在爭取和處理德爾斯員工的申索時已是盡心盡力,可是當勞工權益保障不足時,不管勞工處的努力如何,勞工階層所得到的賠償便是不足。

這也帶來一個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就是如何平衡勞工權益和營商環境,如何在維持對勞工權益保障的同時,不致過分壓抑企業的創意和經營。從商業營運的角度看,規管是一種成本,當然規管是愈少愈好,例如一條法例的通過,會令企業內部的行政成本增加,因為法例的規定會令企業在各種軟硬體上要更新配合,人力上也要有適當調配,這些都是成本。

租金壓力 市道下滑

然而,這些成本卻是必然之惡,因為沒有了法例規管,一些立心不良的僱主自然可以對勞工剝削。在這裏,筆者要強調的是香港的僱主大多是可以的,無良僱主不是沒有,但這卻不是大多數。可是法例從來都不是針對守規矩的人,法例本來就是要防止狀況出現,並在不理想後果出現時作出救濟和補救安排,所以法例很多時是要用來作準備。而這個準備卻是一種營運成本,是以勞資雙方往往是站在對立面,可是彼此都不一定是想從對方身上佔便宜,勞方希望的是保障,資方希望的是靈活。

而德爾斯事件會引發的政策方向,相信是往多保障勞方權益方面靠攏,特別是在未來一年的立法會選舉,勞方權益又會是候選人打動選民的來源。這不是說資方會從中失去利益,而是在大環境下,資方也要明白經營方面的改變。

除了是經營上的大環境變化之外,德爾斯事件也讓人意識到零售業的前景並不太樂觀。德爾斯以直銷為其生意模式,可是也要設立實體店舖來作展銷,租金的壓力往往令零售業透不過氣來。目前商舖租金在百分比而言是下調了,可是這個下調是在一個高的基礎下計算的,在實際上零售業仍然要面對高租金的壓力。零售業工時長,獲利率不高,加上零售市道已見下滑,德爾斯事件是一個反映現況的案例而已。在未來數個月,在不景氣的零售環境下,不能排除會有更多商舖經營出現問題,若果我們不是只看當下的問題,實在要好好的準備下一波可能出現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