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激情氾濫 抗爭變調

台灣從早期的野百合學運到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學生們由運動中獲得了政府妥協的果實,衝撞政府機構已成了學生表達訴求的慣用方式。

台灣的青年學生自認為有極大的發言權,可以集結起來與政府叫板,他們憑藉着年輕,反威權、反社會、反政府、反政策,一有不如意就走上街頭或衝進政府機構。政府的政策總有不能盡如人意之處,但需有理性的態度,及和平的手段去表達心中的不滿或不同的見解。

動輒上街抗爭這不是國家之福,更不是和諧社會之源,學生們以「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強勢態度爭取他們所要的,讓人感嘆是否在藍綠惡鬥中,造成如此不願見的結局。

學生不滿教育部微調課綱,由「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等,其實,改變不了台灣曾經是日本殖民地的事實。學生們有先入為主的觀點,處處防着國民黨「賣台」,容不得國民黨的改動,課綱的爭議,有許多是衝着國民黨而來。

學生們對現狀不滿,投射在教科書的微調抗議上,他們自以為替天行道,但只要出現暴力就失去了理據。年輕人參與抗爭,在周遭的氛圍鼓動下,容易喪失理智,有人以生命來阻擋課綱微調,有人對父母咆哮,抗爭變了調,實讓社會及家長們痛心。

朝野政黨為了維護台灣的前途,應共同努力去化解分歧,而非為政黨所用,今有學生自殺,不避嫌的政黨難辭其咎,回歸一個和平理性的社會是需朝野共同努力,否則激情氾濫只有自取敗亡。

香港也一樣,尋求理性對話表達意見,學校也應聆聽學生的意見,總有妥善處理之道。如在田中插秧,只見水中倒映,抬頭一看,原來退後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