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專科醫生大逃亡 病人棄港投中台

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將於本月中推出的報告,本報日前已報道,報告中會提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因長期「大擠塞」,猶如「戰地醫院」,促請局方解決。其實由於公院工作壓力巨大,不少專科醫生早已轉投私營市場做「星球醫生」,令公院流失率長期高企,醫療水平愈趨下降。除了缺乏專科醫生外,連帶護士及病床也奇缺,一旦有重病,分分鐘「冇得醫,死得!」醫院管理局雖然計劃一五/一六年度專科醫生培訓名額會激增三成八,但有醫學界人士指,即使增加培訓名額,專科新血亦隨時離開公院,屆時市場會有過多專科醫生,出現人手錯配情況。有保險中介坦言,不少醫療保險包括赴內地及台灣的治療費用,過去不時有患病港人因不滿公院醫療水平而到內地、甚至台灣接受治療,香港醫療地位勢被爬頭。學者促請政府改革醫療體制,改善公院醫生待遇,加強公私營醫療合作,才可紓緩沉重的公營醫療系統。

香港醫療水平下降,身受其害的是基層市民。阿儀的母親因患上潰瘍性結腸炎於去年底到九龍一公院急症室求醫,等候逾三句鐘至深夜十二時才獲安排「上房」,「我阿媽已經好唔舒服,不停屙緊血,因為腸胃科病房滿晒,要住內科(病房)走廊。」之後檢查發現其母的蛋白尿過高,疑腎功能受損,但接受腎穿刺檢查,排快期亦要等二至三周,「最差係公院三星期就要轉主診醫生一次,試過有一次轉咗個好後生嘅專科醫生,一嚟就話自己過幾日放大假,到底有冇心醫人?」最後其母確診患上血癌,但院方沒有進行針對性治療,眼見母親情況轉差,惟有轉到私家醫院治療,「(私院)醫生第一眼見到阿媽就問,點解可以搞到半條人命先嚟。」

不滿本地醫療質素的港人愈來愈多,阿儀母親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資深保險中介趙小姐坦言,不少醫療保險計劃會包括到內地甲級醫院及台灣的醫院治療,所以不少港人轉到台灣、內地等地接受治療,當中不乏患有腫瘤及心臟病的病人「保外就醫」,「有好多客買嘅plan都唔夠cover私家醫院醫藥費,公院又排期排得耐,就會去內地或者台灣醫。」她指,不少客人埋怨公院醫療水平下降,恐怕公院醫生太年輕,缺乏經驗,對本港公院失去信心。

香港醫學會會長史泰祖認同,公院醫療水平大不如前,與富經驗的專科醫生流失有關,亦拖長專科門診的排期時間。史指,部分醫生因不滿公院「馬房文化」及工作性質而轉投私營市場,「有啲公院專科醫生覺得花好多時間睇門診,少咗時間做手術,影響經驗累積;又有啲醫生覺得公院升遷唔公平,做得唔開心走。」

轉投私營 人手過剩難撈

史認為,即使增加培訓名額亦有機會有人手流失。不過他坦言,不是個個專科都可成為每周賺一百萬的「星球醫生」,大量專科醫生轉投私營市場,可能造成飽和,甚至人手過剩,「新嘅專科醫生出到嚟單打獨鬥,好大競爭。好多時佢哋未夠經驗就走,好多嚴重複雜嘅症都唔夠膽收。」

「見過有醫生做咗四年,有咗家庭,覺得做專科辛苦,決定唔再讀(專科),轉咗部門,亦有啲做做吓做咗私家。」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解釋,雖然醫管局每年都會訓練醫學院畢業生成為專科醫生,但部分醫生沒有完成培訓獲得專科資格,換言之,增加的專科醫生人手實際有限。他又指,即使港府有意吸納在外地讀醫的港人,公院的工作環境亦欠缺吸引力,「喺外國一個上午係睇三至四個症,但喺香港要睇三十個症。」

護士成日追更 疲於奔命

公院除了缺乏專科醫生外,更面對嚴重護士及病床短缺,隨時「有病冇得醫,死得!」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近年在傳染病控制措施下,嚴格規定病床間的距離,有機會需要改動病房設計,令病床數目減少,加上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病床更見不足。香港護士協會助理秘書何鴻坤指,現時日間護士對病人的比例是一比十至十二,夜間則為一比二十,人手嚴重不足,護士疲於奔命,直接影響服務質素,「護士成日追更,好辛苦,基本服務質素都有機會維持唔到。」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