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可經母嬰傳播,嬰兒從母體感染病毒,或終身成為帶病毒者,猶如體內埋下「計時炸彈」。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許懿德表示,本港自八八年開始為所有新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仍未必可以將母體傳播乙肝風險降至零。若母親體內乙肝病毒含量太高,即使注射加強保護力的免疫球蛋白針,亦未必奏效。他建議帶乙肝病毒的孕婦檢查病毒含量,有需要時在分娩前三個月開始使用肝炎藥物,控制病毒數量,減低分娩時孩子受感染的風險。
許懿德指,本港產檢一般為孕婦檢查是否乙肝帶病毒者,但不會檢查病毒濃度。嬰兒出生時與母親血液及體液接觸,最容易母嬰傳播。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嬰兒免疫系統製造乙肝抗體長遠抵抗病毒,但新生嬰兒免疫系統反應未必夠快,因此若母親為乙肝帶病毒者,嬰兒出生需「打多支免疫球蛋白針」,直接將抗體注射嬰兒體內,增加抗毒能力。
不過,多項研究發現,即使嬰兒出生時接受免疫球蛋白針注射,仍有百分之七至兩成八機會受母體感染乙肝。原因是母親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太高,數據顯示,母親每毫升血液中若有一千萬粒病毒,即使已接受免疫球蛋白針注射,嬰兒受母體感染的機會仍有百分之七;若有一億粒病毒,嬰兒感染機會為一成半;若為十億粒病毒,機會高至兩成八。
許懿德說,近年多項國際研究指出,兩種肝炎藥物於孕婦分娩前三個月使用,可有效控制準媽媽體內病毒含量,令母體感染率降至零,因此建議孕婦分娩前三個月,若每毫升血液中有逾一百萬粒病毒時,便應使用該藥物。藥物對胎兒無副作用,但少數孕婦會感到惡心或出疹。
他表示,公立醫院並無安排帶乙肝病毒的孕婦檢查病毒含量,大部分婦女亦誤以為嬰兒接種疫苗已有足夠保護力。九成乙肝帶病毒者受母體感染,年輕時為「病毒共生期」,即病毒含量較高,因此廿多歲的年輕孕婦更應檢查病毒含量。
記者黃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