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後物質主義

近日,善待動物組織(PETA)揭發著名法國手袋及手錶品牌愛馬仕(Hermès)的鱷魚皮供應場,在美國和津巴布韋的工場以極不人道的方法屠宰鱷魚,包括在動物仍然清醒的情況下,割頸、切斷脊椎和剝皮放血等惡行。這次事件,其實是一次物質主義和後物質主義的對抗。

事件中的著名品牌代表物質主義的極端表現。這種思潮鼓勵通過消費行為來獲得生活上的滿足,對物質的興趣完全表現為生活價值觀。相反,當我們用「人道」的標準來關心動物權益時,其實已經隱含後物質主義的精神:一種人們從基本物質需求釋放出來的持續變革訴求,屬後現代的新理論。整個概念連結「寧靜革命」的想法,由政治及社會科學家英高赫(Ronald Inglehart)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寧靜革命——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一書中提出。英高赫的理論假設建基於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對多項目標的追求,並且是依從一個循序的等級。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證,便會開始追求非物質的目標,如人道主義、權利和自由等。

當我們的社會價值觀處在兩種主義的交集,一些傳統企業也面對同樣的困境:處於物質主義的信念下營運,例如以追求效益為本的評核標準,卻要面對日益重視後物質主義的社會大眾作出交代的社會責任。

這些思潮,實在很值得物質主義氣氛極濃的香港社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