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被反對派否決了,本來便無懸念,只是建制派的應對失策,議案變成八對二十八票否決,大部分建制派議員沒有投票,似乎頗為難看。不過,塵埃落定,政改再不成為政治爭議的藉口;反對派議員反對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便要另找理由。但捨政改,反對派可以找出哪樣的藉口,動員大規模的社會支持呢?
即使政改,也是逐步由反高鐵、反國民教育,到佔中才積累支持力,提升抗爭的層次才達到現在的情況。這樣的題目失去,反對派便不能單方面地要求重開政改程序,要求也不會有效果,他們至多打鑼打鼓自吹自擂,幾天後便在缺乏支持下拉下幕來。
沒有政改,其他地區議題,如新界東北發展、大嶼山發展、第三條跑道,都有清楚明確的事實與道理,不會被他們像強姦民主、普選等抽象概念那樣容易。這些議題也很難關連上反共情緒,所謂本土派的胡言亂語,從個人遊減少帶來零售旅遊市場的萎縮,以至激進派別涉及製造炸藥的暴力行為,很難再吸引起社會的附從。泛民議員與他們割裂,顯示出本土言論之不得民心,議員抽水也害怕起來。於是,政改議題一下子失落,反對派便陷入反高潮,無法動員,也無法發難。
或許,香港社會掉失了普選的機會,卻換來一段時間的政治平靜,這對特區政府會是一個大好機會,正好整頓隊伍,就具體發展投入資源與力量,制訂適當的政策(不像曾蔭權時代的失誤),切實推行,香港可以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