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的減肥「秘方」效果成疑,分分鐘減肥不成反傷身。肥胖關注聯盟,於今年三至四月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訪問市民,了解對肥胖和減肥的認知,發現港男港女普遍錯估自己的身形,近六成港男自認體形標準,其實當中三成人屬過重或肥胖;女士則普遍高估磅數,實質體重過輕。受訪者對減肥方法亦有不少謬誤,例如信奉戒肉、戒澱粉或吃「軍人餐」。腸胃肝臟科醫生楊日華指,減重最重要是從生活着手,保持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
調查訪問了五百零二名十八至六十歲市民,結果發現六成男士自評身形適中,但當中逾三成的體重指標(BMI)屬超重或肥胖。女士方面,七成四自認身形標準,其實當中兩成屬過輕。
一成半受訪者不知道自己的腰圍,亦僅少於一成人清楚知道中央肥胖的定義,即男士腰圍超過九十厘米、女士超過八十厘米。中央肥胖者患大腸癌風險較常人高六成,但調查顯示少於百分之五受訪者知道相關風險。此外,六成受訪者以為褲頭尺寸等同腰圍,實未必準確。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指,正確量度腰圍的方法,是站立,深呼吸兩、三下,在放鬆狀態下量度最低一節肋骨及盆骨最高點之間的中間位置。
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曾減肥,當中七成半認為最有效是做運動,亦有六成人會相信偏方。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李俊傑指,肥胖治療方法包括控制飲食、運動、減肥藥及手術。飲食方面的原則是定時定量,切勿「食少餐」,因為每餐相隔太久,會增加飢餓感,令食量上升及身體過量吸收,適得其反。澱粉質可為身體提供糖分,如果完全不攝取,身體可能會改為燃燒脂肪,但這種情況產生的代謝物會對身體有害。
運動方面,體重指標大於廿三的人,建議多做負重運動,包括跑步、球類運動;若體重指標大於廿五,由於負重運動可損害關節,建議多做游泳、踩單車、急步行等非負重運動。李補充,運動首廿分鐘身體只會燃燒糖分,廿分鐘後才開始燃燒脂肪,故運動時間須「夠長」,建議每周至少三次,每次約卅分鐘至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