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民進食海魚宜小心選擇,本港衞生防護中心接獲今年首宗雪卡毒中毒個案,兩名患者在流浮山食魚後,出現口唇和四肢麻痹、忽冷忽熱、肚痛和腹瀉等中毒徵狀,其中一人一度需住院。全球有逾四百種魚可能蓄積雪卡毒素,市民需多留意。
中毒的五十五歲男子及六十四歲女子本月八日在流浮山邦記海鮮酒家進食約兩斤重的海魚,約三至十二小時後出現中雪卡毒徵狀,翌日到北區醫院急症室求醫,其中女病人需入院,本月十日已出院,二人現時情況穩定。食物環境衞生署已到涉事的邦記海鮮酒家調查。酒家經理莫先生表示,該店並無賣魚,只會為客人自攜的海鮮加工,印象中出事男女進食的為大石斑。
多種魚都可能積藏雪卡毒,包括東星斑、老虎斑、蘇眉、紅鰽等珊瑚魚。雪卡毒素來自依附在死去珊瑚礁和海藻上的海洋微生物,小魚吃了有毒海藻,大魚再吃小魚而積聚毒素,愈大的海魚所含毒素可能愈高。雪卡毒多積聚於魚的頭部、魚皮、內臟及生殖器官,加熱或冷凍均不能破壞毒素。
患者一般在進食毒魚後六小時內,會出現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中毒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冷熱感覺顛倒、口部及四肢麻痹、肌肉及關節疼痛、低血壓等,嚴重者甚至會休克及死亡。曾中雪卡毒的人士對毒素特別敏感,小量毒素已可再引致中毒。中心建議市民向有信譽的店舖購買珊瑚魚,謹慎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