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處處高樓的調景嶺,曾是由八千個抗日軍人建村的寮屋區,直至九十年代將軍澳重建,才被新式屋苑取代,而原本藏身寮屋區內,安頓了不少烈士靈位的普賢佛院,亦被迫搬到調景嶺舊警署繼續供奉先烈。本以為可安頓下來,詎料當局擬闢建將軍澳文物行山徑及歷史風物資料館,又再打佛堂主意,強迫佛院搬遷,以便將調景嶺舊警署改建成歷史風物資料館。佛院負責人認為搞歷史設施也應該將佛院納入,才能體現調景嶺的歷史,因而拒絕遷出,地政處正計劃採取行動,佛院負責人表明繼續留守,誓做「看寺守墓者」。
民政署指,調景嶺舊警署載有該區的文化歷史,是將軍澳歷史風物資料館的最佳選址,而當局得悉佛堂有意繼續經營,已提供區內其他空置政府土地供考慮,又強調西貢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委員會,曾多次討論及考慮佛院繼續在原址營運要求,委員會認為將舊警署活化作資料館,展示將軍澳的發展里程及蛻變,開放予公眾參觀,比經營佛堂更能惠及社區。
普賢佛院初建於一九五六年,原本坐落於昔日調景嶺寮屋第三區,是區內首間佛院。普賢佛院第四代傳人劉建國指,該院的開山祖師昔日在廣州搜羅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靈位,在佛院設立了忠烈祠供奉,紀念這段血淚史。當年調景嶺亦居住了不少抗日烈士,死後佛院也有為其安置靈位,至今忠烈祠內,合共供奉約五百個抗日軍人的牌碑,是歷史上的重要見證。
九十年代中,政府為配合將軍澳重建,拆遷調景嶺寮屋,並建議普賢佛院遷至調景嶺舊警署。劉建國稱,考慮到調景嶺舊警署位於半山,能俯瞰整個調景嶺,建築物頂部設有哨兵亭,富有行軍色彩,外圍的白色油漆因年月侵蝕而脫落,亦與佛院紀念抗日軍人的氛圍不謀而合,佛院最終接受搬遷安排。當局以按季續租方式將調景嶺舊警署租予佛院,任何一方皆可給予對方三個月通知期終止租約。
去年西貢區議會通過建造將軍澳文物行山徑後,打算將調景嶺舊警署改建成將軍澳歷史風物資料館,當局遂向佛院提出終止租約,今年三月是遷出的最後期限,但佛院堅拒離開。「原來政府無諗過長期安置佛院,租約可以話完就完。」劉建國拒絕接受建議將佛院遷至坑口,認為佛院與調景嶺歷史息息相關,遷離調景嶺有違保育歷史原意,反為建議當局另覓地方辦資料館。對於地政處指遷出期限已過,正準備採取土地管制行動,劉建國表示會留守到最後,「我會等佢嚟拆祠堂,相信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