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飲酒及空氣污染等問題,均可能引致舌頭、鼻咽、喉嚨、口腔等部位患癌。本港每年有近一千七百宗頭頸癌新症,造成近六百人死亡,患者可能需接受手術切除舌頭或咽喉,但會改變面容及影響生活。香港大學醫學院首次發現一種與頭頸癌有關的基因突變,並發現一種本用於肺癌的標靶藥,對這種基因突變的頭頸癌有效。臨床研究顯示,一名晚期舌癌外籍病人接受約兩星期標靶治療後,已再無發現癌細胞,近三年無復發。藥理專家更謂,今次發現亦可望為子宮頸癌、肝癌等其他癌症帶來治療新曙光。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呂偉欣於一二年與美國專家合作研究,原欲隨機測試幾種標靶藥對頭頸癌的反應,其中十一名頭頸癌患者服用「EGFR抑制劑」,該藥本用於治療基因突變的肺癌。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名患第四期舌癌的卅二歲男子,對該藥的反應特別好。他的腫瘤約兩厘米大,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惟接受藥物治療十三日後,舌頭組織及淋巴結再無癌細胞。
呂偉欣指該名男病人體內並無「EGFR」基因突變,因此引發研究員追查,發現原來他體內有另一種名為「MAPK1」的基因突變,屬首次發現的基因變異。研究團隊再透過細胞實驗,證實「MAPK1」基因突變後會產生連鎖反應,令「EGFR」基因趨活躍,專家推測此一連鎖反應會加速癌細胞生長,亦解釋了為何男病人的「EGFR」基因本身沒有突變,「EGFR」抑制劑仍可透過降低該基因的活躍度以殺滅癌細胞。美國科學界其後重新審視頭頸癌患者的數據,發現約百分之一患者帶MAPK1基因突變。
頭頸癌患者現時主要透過接受手術及化療等進行治療,但手術或會改變面容,而切除舌頭、咽喉等也會影響生活質素,例如飲食及說話困難等,今次研究有助開展個人化藥物治療,而且不局限於頭頸癌,因為科學界現時發現近一成子宮頸癌患者亦帶有MAPK1基因突變,呂偉欣期望將來可探討本港頭頸癌及子宮頸癌患者與MAPK1基因突變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