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佬」站出來挽形象 招新血

本港恐現人才及人力荒,上至醫生、測量師,下至洗碗、「賣豬肉」,無一幸免,不論是高學歷要求的職業,抑或是基層技術專職工種,均呈人力短缺,有鮮肉業界表示,從業員常受「豬肉佬」等負面稱謂拖累,難吸引新血,月薪兩萬多元,但入行年輕人「買少見少」,多由年逾六十歲的老漢「擔大旗」,最老更有八十多歲老翁仍然任職,令業界憂慮長遠青黃不接。在嚴重「人手荒」之下,估計鮮肉業界全行尚欠五百人,再加上切豬工序難被機器取代,業界冀港府增撥資源推動培訓課程,當局昨已初步肯首,同意會探討可行性。

街市內的豬肉商販,常被冠以「豬肉佬」之名,全港鮮肉零售業聯席會議召集人許偉堅認為,從業員形象長期被矮化,亦被誤以為是厭惡性行業,令業界出現聘請困難,難覓新血入行,結果大多肉檔工作均需「拍硬檔」由親人頂上,夫妻檔、父子檔「切豬肉」的組合多不勝數。

現職刀手多數年逾六十

他續稱,自活豬市場半開放後,人手需求有增無減,包括屠房、豬肉檔、批發商等,每個環節均需要新血,但即使豬肉刀手日薪高達九百至一千元,仍乏人問津,大多數現職刀手均年逾六十歲。業界憂慮行內日後無以為繼,「剝皮就話可以用機器處理,但斬切豬件,就一定要用人手,走唔甩!」

他昨聯同十多名鮮肉業界代表前往政府總部會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要求增撥資源,改善行內形象,並開辦鮮肉刀手培訓課程。許會後引述局方指,將由僱員再培訓局探討開辦訓練課程,以吸引新血入行。許偉堅表示,歡迎更新人士及少數族裔入行以紓緩人手荒。僱員再培訓局回應指,現時並無鮮肉分割技術員課程,但會積極與業界研究開辦課程可行性。

收入穩定 毋須日曬雨淋

三十二歲的阿朗,中三畢業後便投身社會工作,做過運輸、酒樓、清潔以及「三行」等,但最終選擇「賣豬肉」,因以往做「三行」期間曾被拖糧走數,體驗過「有汗出、無糧出」滋味,他直指現時工作收入穩定,且毋須日曬雨淋,每月兩萬多元,已足夠養妻活兒。他坦言,最初常被朋友冠以「豬肉佬」花名,初時頗感難受,現時則不以為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