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桂冠不保 邊緣化避無可避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的經濟成就曾令舉世矚目,而且成為內地城市爭相學習和模仿的目標,然而時移勢易,今天的香港還在原地踏步,內地城市則已紛紛從後趕上,競爭力此消彼長,香港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最新城巿競爭力藍皮書,香港綜合經濟競爭力首次被深圳超越,只能屈居亞軍,失去連續保持了十二年的桂冠。儘管香港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仍排第一位,但綜合增量競爭力則由十八位急跌至三十二位。社科院的報告指出,香港過於着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及專業服務等五大產業,對新興且具潛力的產業則關注不足,而土地及房屋供應嚴重不足亦推高租金,不利新興行業發展;此外,香港出現佔領行動、反水貨客行動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香港的和諧城巿競爭力。報告警告,香港與內地城巿差距正在收窄,再不抓緊與內地合作機會,隨時會被邊緣化。

事實上,社科院指出的問題並不是今天才存在,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缺乏增長動力,早已成為香港的痼疾。奈何港府坐困愁城,除了空喊口號之外,始終找不到良方妙藥,只能眼看一天天沉淪下去。平心而論,港府不是不想發展新興產業,而是無能為力,從董建華時代的甚麼港甚麼中心,到曾蔭權時代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現屆政府將產業「做多做闊」,吹得天花亂墜,可惜至今一事無成。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深圳短短三十年間由僅有三萬人的邊陲小鎮發展成人口過千萬的大城市,經濟總量由一點七億元人民幣增至去年逾一萬六千億元,預料今年甚至可以超過香港;更令人注目的是,深圳匯集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創新科技企業,南山區已取代北京中關村成為中國的「硅谷」,大大增強競爭力。反觀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固然停滯不前,經濟總量從回歸時佔全國百分之十八降至現時不足百分之三,而創新科技產業更是遠遠落後,連成立創科局也受阻於立法會,根本無法與深圳相提並論。說到底,香港綜合競爭力第一的桂冠拱手讓人,一切都是自己不爭氣造成的。

事實證明,當一個經濟城市變成政治城市,商業之都淪為示威之都,就沒有甚麼前途可言。社科院報告指佔領行動及反水貨客行動削弱香港的和諧城巿競爭力,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在社會泛政治化之下,無論大事或小事,無不吵吵鬧鬧,立法會拉布流會成為常態,港府施政寸步難行,經濟民生沒人關心,香港何來競爭力呢?

「日月迭更代,何能久安榮。」香港在沉淪,內地在騰升,已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尤其是隨着自貿區遍地開花,香港只能獨自憔悴。沉舟側畔千帆過,香港再不思進取,遲早淪為中國的二、三流城市,豈止被深圳超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