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上樓成奢望 房屋死結解不開

不需要水晶球,不需要半仙,誰都可以預測香港的劏房及僭建問題將持續惡化。一方面是公屋輪候冊申請再創新高,目前已接近二十八萬大關,另一方面是港府的公屋供應嚴重落後於需求,缺口愈來愈大,「三年上樓」的目標只會愈來愈遙遠。無殼蝸牛望樓興嘆,除了棲身劏房、天台屋等等港式貧民窟,還能有其他的選擇嗎?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近日透露,一三至一四年度新建成公屋單位只有九千九百個,連同估計回收的單位約一萬五千個,總共只有兩萬五千個單位可供編配,拖長輪候時間。現時公屋輪候時間由三點二年升至三點三年,顯然是市民難以負擔高昂樓價,減低置業的誘因,致使輪候冊申請不斷創新高。更令人憂心的是,公屋供應短缺問題在可見的將來都無法改善,根據港府十年房屋規劃,首五年只有八萬個公屋單位供應,根本不足以應付需求,除非二○二○年後港府每年可建成兩萬四千個單位,連同回收單位一萬五千個,合共有四萬個單位「應市」,才可以滿足三年上樓的目標。

一年新落成兩萬四千個公屋單位?一年提供四萬個公屋?與其說這是政府的目標,不如說是另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建房子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中間過程繁複,而港府基建項目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無一不成為公帑無底洞,高鐵一拖再拖面臨爛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房屋基建相信也不可能好到哪裏去。事實上,建屋需要土地,地從何來?不是說香港沒有土地,而是可望不可即,港府拓土努力頭頭碰着黑。填海成為禁忌,發展新界東北阻力重重,舊區重建一波三折,市區見縫插針只能聊勝於無。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十年建造四十七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的宏大目標,隨時淪為南柯一夢。

最可笑的是,港府拓土建屋難比登天,卻推出多種公營房屋計劃,光是居屋就有三種,美其名曰滿足不同人士的置業需要,拓寬置業階梯,其實是數字遊戲。港府能提供的房屋就是那麼多,無論是用甚麼名義,也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對解決實際問題並無幫助。最近港府推出綠置居計劃,所謂在公屋與居屋之間,加入一個房屋階梯,但在轉售限制方面引起不少爭議。港府寧願在這些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而不是集中精力搵地,加大力氣建屋,添煩添亂,夫復何言。

公屋供應不可能大幅增加,港府本來還可以在公屋富戶及濫用公屋方面下工夫,盡量做到資源優化。比如有人月入九萬多元仍然賴在公屋不走,有的一家霸佔三個單位,當局對此竟然無奈其何,結果只會鼓勵更多人弄虛作假,增加不公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房屋問題是管治失效的核心,也是社會動盪的源頭,一個無法安居樂業的城市,一個雞竇、豬欄亦成居所的城市,縱然庫房滿瀉,又有甚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