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最古老、陪伴幾代港人成長的香港動植物公園將大變身。港府去年委託專家完成撰寫百多頁顧問報告,為公園的未來訂下長遠計劃。本報獲悉,專家批評公園建設雜亂無章,一班動物更被迫「蝸居」狹小鐵籠數十年如坐監,建議公園布局重新大執位,包括「解放」長期困在籠內、狀甚抑鬱的婆羅洲猩猩,用河流、大樹等自然素材分隔人和動物;變身後設有不同主題,動植物、保育、教育「四合一」、兼具本土特色的公園,新規劃短期內展開諮詢。
動植物公園有逾一百四十年歷史,位處中環、金鐘市中心黃金地段,港府曾於○三年計劃於原址發展植物園但無果,去年再委託香港嘉道理研究所及嘉道理農場研究,以改善公園設施。經專家實地研究,據悉不少意見批評公園規劃混亂,乏善可陳,各個園區沒有關連,主題欠缺,往往使遊客看完動物後就拂袖而去,形容「行完都唔知想表達啲咩。」動物居住的鐵籠可謂重災區,原來不少動物籠自七十年代以來未曾更換,外觀如監倉,完全無法與國際接軌,「動物住得唔舒服,鍾意動物嘅人更加睇得唔舒服。」
為改善現時的窘境,據知專家建議整合公園設施,規劃動物、植物、保育、教育四合一的新面貌。
首要為取締園內日久失修的鐵製動物籠,將部分雀鳥和龜遷往九龍公園,騰出空間擴建動物居所,猩猩、猴子的新居則建議仿樹林設計,用河流分隔動物與群眾,既貼近自然環境,又可拉近動物與人的距離,至於體積較小的動物則會住進木製的動物籠。
報告又建議從動物來源地入手,劃分具地方色彩的動物故事區,如黑白領狐猴的來源地為馬達加斯加,日後將設專區介紹,而亞馬遜河盆地區則介紹白面僧面猴等,讓市民、旅客遊覽時可增廣見聞。鑑於保育之風甚盛,為免遭愛護動物人士撻伐,港府決定不會於短期內引入新動物。
研究亦參考了海外不少動植物園,以及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的濕地公園等,據了解,專家批評動植物公園與現行的教育制度脫軌,公園現時雖設教育中心,但內容只涵蓋小學課程,遲遲未與中學接軌,日後將加強教育,以銜接現時334學制下的通識科。為強化本土性,突出動植物公園歷史悠久的一面,公園以後將招聘義工受訓,帶領不同的導賞團,拉近公園和社區的距離,並增強市民對公園的歸屬感。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回覆本報,指香港動植物公園的顧問研究工作大致完成,現正檢視報告建議,而動植物公園在一三/一四年度的營運支出約八百三十萬元,維修保養費用三百三十萬元,過去一年入場人次約八十五萬。據了解,港府短期內會諮詢中西區地區人士,收集「大變身」的意見。
A.現時面積五點六公頃
B.約四十個籠舍,住有七十頭哺乳類動物、廿頭爬行類動物、約三百隻雀鳥
C.九百多種植物,分布於草藥園、平台花園和溫室等地
D.設有教育及展覽中心
A.取締動物鐵籠
B.猩猩居所仿樹林設計,體形細動物住進木製「新居」
C.劃分具地方色彩的動物故事區
D.設立古樹名木徑
E.種植以「香港」命名的花卉樹木
F.招聘義工帶領導賞團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