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團的旅遊業,從來都是低附加值的經濟活動。機票或交通費及旅行社的錢,都是境外所賺,本地只是收入飲食住宿,連景觀的門券收入往往抵不上景觀的投資建設與維修。香港個人遊旅行團以往的稍高增值,在於購物,包括內地居民暴發戶式購物與強迫購物,然兩者都不可能長久。
○三年後個人遊開始,便趕走了較高附加值的商務旅遊。而今天,當內地旅客開始通過一簽多行的方法自由來港,不跟從旅行團,旅遊的目的從購物、觀光,進而融入香港社會之內;可在反水貨的誘導下,政府改一簽多行為一周一行,旅行社的既得利益鼓吹增加旅行團來港,壓倒個人遊來港,這又是另一次用低附加值的旅行團來破壞香港旅遊業的發展。
個人遊或用生活方式而不是專程購物和景觀旅遊,是把旅客更廣泛地融入香港社會,他們的消費便不是狹隘的旅遊零售,集中於旅行社的收益,而是擴散至社會的各個範圍。如金融保險,金額遠大於旅遊零售;如文化藝術,更可增添更大的需求和更多元化的品味,提升香港本地的水平和規模;至於人才交流,得益更大。
香港的發展,是要怎樣與珠三角四、五千萬人口的市場和社會結合,發揮出更大的創新和動力。若政府和社會短視,為了維護少數旅行社的利益,殺雞取卵,打擊珠三角個人遊和一簽多行,香港旅遊業便難以發展至歐洲大城市的水平。本地經濟社會文化也難以有所提升,更會向下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