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日前公布公屋輪候冊申請再創新高至近廿八萬宗,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昨出席研討會時表示,去年只有兩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可供編配,令平均輪候時間超過三年上樓目標時間,但從建造公屋量推算,五年後每年有四萬個公屋單位可供編配,將可把輪候上樓時間達到三年內的目標。
黃遠輝昨午出席民主黨香港長遠房屋政策研討會時提到,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三點二年升至三點三年,是申請公屋個案增加,相信是市民難以負擔高昂樓價,減低他們的置業誘因而登記輪候公屋。他表示,一三/一四年度新建成公屋單位有九千九百個,連同估計回收的單位約有一萬五千個,僅兩萬五千個單位可供編配,拖長輪候時間。他承認,按長遠房屋策略的建屋目標,首五年只有八萬個新公屋單位落成,不足應付現時輪候冊的需求,但有望五年後每年建成兩萬四千個公屋單位,連回收得出單位約一萬五千個,合共有四萬個單位「應市」,可以恢復三年上樓的承諾目標。
對於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日前通過「綠置居」轉售限制,包括五年內只可轉售予房委會提名的綠表或白居二人士,黃透露房委會曾討論訂立綠表人士名單,但二手市場成交涉及地點、大小及價格問題,不同家庭需求有異,配對上行政不可行。雖然得悉有聲音認為轉售限制要更嚴謹,他重申由於「綠置居」屬先導計劃,推出一、兩期後,如有炒賣出現才修改條例。
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劉國裕在研討會指,現時資助房屋流轉放緩,主要因公屋優惠多、居屋戶受私樓樓價上升拒搬遷,及資助貸款計劃減少等造成。如將「綠置居」開放給自由市場買賣,令投資者有多個機會,是政策上不恰當,令公屋流轉變得不切實際。但計劃已通過,他建議「綠置居」定價應以收回成本為原則,而隨建築成本每年遞升,料平均每單位要賣二百二十萬元。
研討會上亦有人批評寬敞戶及富戶政策「逼走」居民,是極具懲罰性。黃遠輝指出,寬敞戶政策去年由一人家庭的原來三十四平方米,收緊至三十平方米,但相比九五年制訂的二十平方米已寬鬆。但劉國裕則認為,要令公屋資源得以善用,可考慮收緊富戶政策,「入息同資產上限是但過咗一樣,都應該要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