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發展體內空 無奈香江夕陽紅

隨着內地加大改革開放力度,自由貿易區正以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態勢向前疾進,尤其是廣東自貿區更有後發先至之勢。這場經濟新常態下的競賽,香港究竟會扮演甚麼角色,既令人期待,也令人迷惑。

在昨天舉行的廣東自貿區宣講會上,粵港官員都表達了良好的願望。特首梁振英認為自貿區不會令香港「空心化」,他指香港受到人才及土地的制約,借用外邊土地結合本身力量可發展體外經濟,廣東自貿區將成為香港工商專業界未來二十至三十年的新舞台;而廣東副省長招玉芳則希望港商把握自貿區的機遇,共同發展,「飲頭啖湯」。

很明顯,這只是官方的客套話,實際情況恐怕未必如此樂觀。儘管香港擁有制度上的優越性,法制健全、經濟自由、社會管理經驗豐富、金融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隨着內地不斷改革開放,市場日益成熟,香港競爭力不斷下跌,優勢已所餘無幾。在這種情況下,廣東自貿區究竟是香港的機遇,還是香港的危機,已不言而喻。

誠然,粵港經濟合作並非零和遊戲,只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本來不難達到雙贏,可惜,香港本身問題多多,包括經濟結構單調等等,即使廣東自貿區可以提供體外經濟發展的機會,也很難避免香港體內產業空洞化、空心化的危機。更何況,除了金融等領域,內地許多方面早已後來居上,自貿區有沒有香港的合作和參與,分別都不大。正如深圳發展前海一樣,香港充其量只是一個配角。

曾幾何時,內地許多城市爭先恐後要跟香港合作,時移勢易,如今除了鄰居廣東表面還在宣揚粵港合作之外,已沒有多少城市真心實意要跟香港合作。這固然因為港府很難合作,也因為香港優勢漸失,沒有太多值得合作的地方。香港經濟總量從回歸時佔全國約百分之十八,跌至目前不足百分之三,已足以說明一切。然而諷刺的是,不少香港人依然沉醉在過去的光環中,孤芳自賞,夜郎自大,尤其是隨着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在一片「本土化」的叫囂中,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更是阻力重重,寸步難行。試想想,部分大學生連正常的教學交流也極力反對,又怎麼可能把握內地的發展機遇?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周邊地區無不全力發展經濟,中央更是全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吸引全球目光,唯獨香港陷於政治泥沼,整天內鬥內耗,簡直不可理喻。最近港府高官分頭外訪,到處取經,包括了解歐美國家發展創新科技的經驗,無疑用心良苦,問題是,在反對派阻撓之下,港府施政備受掣肘,連創科局也無法成立,取經又有甚麼意義呢?

事實證明,香港經濟的最大制約不是人才和土地,而是政治阻力。內地自貿區遍地開花,碩果可期,香港繼續閉關自守,只能加速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