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形式化的,不用唸了!

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談論「誰人可以選特首」時,開名提到兩位泛民人士:「他們在『行為及言論上』願與中央溝通及建立互信,是愛國愛港……」我不是想質疑兩位泛民,但我有疑問:到底一個人是否愛國愛港,單靠其言行就可以分辨?如果,表面地靠一個人的言行,而忽略其他的分析、深入而持久的了解,就斷定某人是愛國愛港,甚至可以參選特首,那等如將社會推向形式主義、鼓勵形式化!

單單以一個人表面的言行,決定是否愛國愛港的人選,實際是「斷估無痛苦」。表面上「願與中央溝通及建立互信」的人就是愛港愛國?就可以跟中央溝通?這是如何界定呢?如何肯定這個人是表裏一致?就是單靠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舉動?我身邊很多朋友,大半生都被稱為愛國愛港,他們就算不發一言,也會被認定是愛國愛港,何解呢?

今天,不少人表現上都是愛國愛港,但又如何確定這些人是真心真意的愛國愛港?有些人忽然地口說愛國,猶如中央代言人;有些人忽然地表現活躍,更擔起對抗反對派的大旗;有些人半生效忠於英女王,在回歸時卻在五星旗下宣誓……我們不能否定他們「今天」是愛國愛港,但也難以確定他們的「愛國」是出於個人利益,更難保證他們「日後」是否真心實意的愛國愛港……一切只有時間能夠證明!

記得去年人大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參加某省會議後講話,省委書記接着總結,王岐山要求「講短點」,但對方卻說「短不了」。王岐山指着對方的稿:「我剛才沒有稿,你怎麼預知並打印出來?這不是形式主義麼?你不用唸了!」工作上的形式主義,我們容不下;政治上的形式主義,我們更要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