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港澳辦前主任魯平三日晚在北京辭世,本港政界對其評價正面,尤其是他的敢言、爽直以及識見;魯平當年怒斥末代港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事實證明他目光如炬,香港今日政爭不斷,回歸十八年亂足十八年,不正是「三違反」惹下的禍?
此外,魯平的錚錚鐵骨,早幾年他談到「港獨」,曾厲言疾色指「不承認是中國人的港人應看看自己護照上寫甚麼,否則應放棄中國國籍。」這不正是一千個人說恭維話,不如一個人說真話有價值嗎?魯平留下的不少「金句」,正正是「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他的話,要言之,就是切中時弊,使人們看清楚問題的本質。
魯平有西方教育背景,文革時受過苦,曾下放農村勞動近十二年,這對他樹立科學的學習理念大有幫助,加上文革的磨練,造成他勇於任事、承擔的作風。老毛認為學習必須有三根柱子來支撐:一根叫「無信不立」,所謂信,就是信念、信仰和信心;一根叫「無學難為」,所謂學,就是學問、認識、本領;一根叫「無實必敗」,所謂實,就是實際、實踐、實事。魯平辦事,就是能牢握這三根柱子。
反觀任期最長的前港澳辦主任廖暉,這位離任後仍出任中央港澳協調小組成員的廖大人,十多年來對港澳事務沒有發表過一句公開評論,倒是有些負面新聞如與富商的勾勾搭搭,尤其是推舉曾蔭權爵士擔任特首,廖暉之「眼光」可想而知,而其為人,正正是缺乏了「三根柱子」,未能「立信」,自然站不住,人亦易得「軟骨病」;沒有「學問」,如何會有承擔?任內自然「屁也沒放一個」;欠缺「求實」,就難以實踐並把難事辦妥。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魯平之寫實也;而廖暉之流,正正是第五代所說的「為官避事平生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