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閒偈增進溝通 家長切忌打鬧惡

【本報訊】孩子在青少年階段或不同時期出現行為問題,未必一定等同情緒病,家長不宜「自亂陣腳」。青山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陳君訥指,家長宜先觀察孩子的行為問題是否只屬一次性,盡可能了解背後原因,嘗試與孩子一同解決。她坦言近年有家長每當孩子稍為有行為問題便大為緊張,「係唔係都睇醫生」。她提醒家長身教更為重要,家長亦不要傾向逃避問題,應該嘗試盡量解決。

陪伴孩子面對難題

陳君訥指,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其實有很多解決方法,她舉例:「例如個仔好怕水,可以先了解原因,然後逐步解決,可能先陪佢企喺池邊,企到唔驚先掂吓水,再唔驚先再慢慢落多啲水。」她建議家長可嘗試以堅定而溫柔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難題。若孩子的情況無改善,甚至出現更多情緒病病徵,便應考慮向專業人士求助。

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的期望往往容易出現分歧,尤其涉及成績或前途等問題,容易導致家長「激心」,孩子又不開心。陳君訥指,最重要是雙方了解彼此期望,並願意妥協及嘗試解決。她認為,不少人均主張家長及孩子加強溝通,但不少家長誤以為溝通需要有很實際的成效和目標,導致親子對話有如「返工開會」,其實與子女溝通只需互相分享便可,「傾閒偈、講無聊嘢都得。」她提醒當孩子不合家長期望,也切忌用打、鬧、惡等方法,要維持良好關係,才有助解決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