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無胃口 凡事無興趣 子女抑鬱先兆

現今不少父母都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家長該如何制訂對孩子的「合理」期望,才能避免孩子在過度壓力中成長?青山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陳君訥指,當孩子與父母出現分歧,不論孩子年齡,最重要是懂「一人讓一步」,共同找出雙方可接受的方法。如果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家長可嘗試用溫和堅定的態度,助孩子面對及解決問題;若行為問題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又或出現多於一種情緒病徵狀,便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情緒病泛指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等發展障礙;抑鬱症、焦慮症等神經障礙;躁鬱、躁狂、思覺失調等精神障礙。陳君訥表示,不少市民未必清楚何謂「真係有病」。精神科醫生的診斷主要取決於病情嚴重性、有否出現多於一種病徵、病徵持續性及會否影響生活等。以抑鬱症為例,若徵狀持續兩周或以上,例如喪失所有動力,對平日愛好的事提不起勁、無胃口、鬱鬱寡歡、思想負面甚至有自毀傾向,以致影響日常生活,便可診斷為抑鬱症。

要求極高 壓力爆煲

陳君訥指,過去曾有青少年因家人或自己的要求過高,壓力「爆煲」而患抑鬱症,升至初中時拒絕上學。有青少年患者因親人患長期病患,家庭出現不少問題,於是對自己要求極高,「佢好想叻啲,可以照顧屋企人,但做極都做唔到自己要求,久而久之患上抑鬱症。」她表示,情緒病一般由生理、心理及環境三方面相互影響,很少由單一原因誘發,「唔係每個人面對環境改變或壓力都會患病,可能本身性格驚青啲,就會差啲。」

「一人讓一步」覓共識

治療方面,確診的情緒病患者有可能需要藥物治療,以控制腦神經傳導物的平衡,從而改善情緒。不過,陳君訥強調更重要是協助病人解決環境或心理等根源問題,當子女與父母出現分歧,最重要懂得「一人讓一步」,共同找出雙方可接受的方法,過程中醫生可能需要採用不同的認知治療或心理輔導,以助青少年踏上情緒復康路。

記者黃卓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