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發展開綠燈 前面還有萬重山

經過漫長的拉鋸,城規會終於通過新界東北發展區的粉嶺北及古洞北兩個分區計劃大綱,且未作任何修改,對於被「地從何來」搞得焦頭爛額的港府而言,不啻及時雨。可惜,過了城規會一關,不代表發展大計轉入大直路,有關爭議並未了結,更大的阻力恐怕還在後頭。

新界東北發展已籌劃近二十年,現在成為港府十年房屋大計的重要拼圖之一,規模之大足與屯門、將軍澳等新市鎮相提並論。但由於相關計劃極具爭議,阻力重重,當局只好將計劃分拆,先發展粉嶺北及古洞北。誠如城規會指出,有關計劃符合香港整體利益,可以提供六萬個房屋單位,其中逾一半是公屋。城規會表示理解反對團體的關注,建議政府盡量為受影響者提供協助。然而,反對團體不依不饒,指摘城規會為「橡皮圖章」之餘,更揚言會繼續抗爭,甚至不排除提出司法覆核。不難想像,將來涉及拆遷同賠償時,勢必再次引發風風雨雨,發展計劃何時動工、何時落實,還是一個問號。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發展方案,尤其香港人煙稠密,任何發展計劃都有拆遷,都有人受影響,都有人反對。眾所周知,市區早已高度發展,地皮買少見少,而且零碎,即使見縫插針,寸土必爭,也解決不了甚麼問題。填海本來可以提供大片土地,但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已成為禁忌,而打郊野公園的主意同樣是一廂情願,所以發展新界地區已成為唯一選擇。如果這裏不能動土,那裏不能發展,但卻要求港府加快建屋,請問地從何來?房屋從何來?

香港其實不是沒有土地,而是可望不可即,有地動不得。社會泛政治化,反對派為阻撓政府施政,無所不用其極,東北發展計劃這個本來純民生的項目也被塗上政治色彩,先是被貼上「深圳後花園」、「雙非富豪城」等負面標籤;當港府調整建屋比例,增加公營房屋後,又被批評「毀人家園」、「摧毀農耕」,總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結果是,少數人撈足政治本錢,房屋問題卻積重難返,整個香港淪為輸家。高鐵是最典型的例子,由於菜園村拆遷延宕,致使高鐵工程一拖再拖,成本由最初預算的二百多億元增至現在的八百五十億元,足足上漲三倍以上。東北發展大計重蹈覆轍,最終埋單的還不是納稅人?受害的還不是無殼蝸牛?

滄海桑田,變幻無常。香港由小漁村變為國際大都會,本身就是不斷拆遷、不斷發展的過程,而發展新市鎮以容納大量新增的人口,更被視為港英政府的「德政」之一,特區政府要解決房屋問題,依然要走發展新市鎮之路。不管反對理由多麼冠冕堂皇,安居樂業始終是市民最基本的要求,拓土建屋是港府不容推卸的責任。所以說,政客為一己之私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實質是剝奪無殼蝸牛的權利,不僅無良,而且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