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們穿着高跟鞋,應避免追巴士等「高難度動件」,一旦「拗柴」除了可傷及韌帶,更有機會牽連至骨折。骨科專科醫生袁偉康指,追車打工仔、運動員、空中服務員皆是「拗柴」高危族,臨床經驗上九成「拗柴」個案都屬內側拗柴、即向外翻為主;曾有穿高跟鞋追車的女侍應「差錯腳」,不單令韌帶撕裂,更連帶向外的腓骨骨折,需做手術修補,養傷三個月。醫生提醒「拗柴」患者需多鍛煉小肌肉,進行適量伸展運動,減低再「拗柴」風險。
俗稱「拗柴」的足踝關節扭傷十分常見,袁續指腳眼關節主要由腓骨、脛骨及踝骨組成,再由韌帶固定,當活動期間拉傷韌帶有機會造成撕裂,輕度「拗柴」不會覺腫痛,但中度扭傷會紅腫發炎,負重時關節會疼痛;嚴重患者瘀腫明顯,韌帶嚴重撕裂。
按其臨床經驗, 患者以三十至四十歲人士佔多,運動員、空姐或常穿高跟鞋的女士都是高危一族。曾有約四十歲的女侍應下班後穿着高跟鞋追巴士,豈料右腳一屈腳踝內側的韌帶撕裂,更令腓骨骨折及移位,需做手術修補骨折位置,再待韌帶自然復原;亦有三十多歲綜合格鬥技男選手,原想用腳絆倒對手卻「拗柴」,需休養二至三個月,並使用護腳踝墊以防再受傷。
「Rice Therapy」是治療「拗柴」的常用方法,袁解釋,Rice分別指「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按壓)及「Elevation」(升高受傷位置);若患者除了韌帶痛楚,還感到骨痛,醫生會按臨床需要照X光檢查,一旦發現骨折便要作修補。他又提醒,拗柴患者的韌帶會變鬆弛,小肌肉力量較弱,亦有可能再拗柴,建議他們康復期間多做伸展運動,鍛煉小肌肉以防再生意外。
本報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