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非發展商 豈能一味向錢看

市區重建局的營運模式一向備受爭議,最近發生高層辭職風波,更是令種種問題暴露無遺,重新檢討市建局的角色及定位,已成為當局無法迴避的議題。

眾所周知,作為負責處理樓宇重建及復修的法定機構,市建局主要職責包括舊區重建、復修樓齡較高及具有歷史或建築價值的樓宇,以及透過改善舊區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可惜,市建局營運模式往往偏離本身的宗旨,「以人為本」變成「以錢為本」,與唯利是圖的私人發展商根本沒有甚麼分別。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市建局應審慎及維持財政自給,該局隨即委託顧問公司進行內部衡工量值檢討,詎料顧問報告一味強調經濟利益,建議收地滯後或嚴重虧損的項目可考慮放棄重建等,被形容為「向錢看」,以致引起高層人事糾紛。

對於「向錢看」的質疑,市建局主席蘇慶和不置可否,只表示市建局仍以復修為目標,面對項目虧損的問題,需要引入新思維。其實,市建局最需要引入的新思維首先是精簡架構,每年高達三億六千多萬元的行政費用是否物有所值,不能不令人懷疑。至於市建局營運模式問題多多,更是非檢討不可。

無可否認,市建局是自負盈虧的法定機構,重視成本效益無可厚非,但它畢竟不是一般私人發展商,不能唯利是圖,不能挑肥揀瘦,更不能遇到虧損項目就放棄重建,否則根本沒有必要成立市建局。本港樓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舊樓危樓比比皆是,不僅危機四伏,而且影響環境衞生,居民惶惶不可終日,但肩負重建責任的市建局往往不是考慮居民安危及改善市區環境,而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連港府高官亦曾批評市建局樓宇「華而不實、貴到無倫」。

誠然,近年樓價不斷飆升,收購舊樓成本高昂,市建局面臨沉重的財政壓力,這確是事實。正如蘇慶和所說,市建局現時要以呎價九千至一萬元收購舊樓,但賣給地產商的呎價只有五千元,難以達致收支平衡。加上多數重建項目地盤細小,效益有限,更是令市建局進退維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令市建局可以持續及有效地營運,正是當局需要檢討的方向。

事實上,由於缺乏整體規劃,舊區重建只能零敲碎打,不但無法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而且浪費不少土地資源。以土瓜灣為例,該區舊樓林立,安全隱患嚴重,居住環境亟待改善,但由市建局主導的重建項目幾乎全部是插針式的「牙籤樓」,對增加房屋供應固然杯水車薪,對改善地區環境更是弄巧反拙。正如我們之前指出,土瓜灣毗鄰尖沙咀和啟德新區,鄰近郵輪碼頭及九龍城碼頭,沙中線落成後也會貫穿其間,地理位置優越,只要全面規劃,完善配套設施,絕對有潛質發展成媲美藍田麗港城和沙田第一城的「超級城」。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重建舊區是市建局的職責,而要擺脫重建一項虧損一項的困局,必須全面規劃,形成規模效益,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這才是真正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