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小腦萎縮患者孤立無援

「我哋有幾痛苦,你哋唔會明。」相信這句說話,小腦萎縮症患者無一不曾說過。三十七歲空少受小腦萎縮症折磨,日前了結短暫人生。記者追訪兩名患者,了解她們患病後的生活。廿四歲的陳施惠,去年病情急轉直下,身體肌肉不能自控,每天只能癱坐輪椅,連做一個簡單面部表情及說一句話都異常困難。身體狀況同樣每況愈下的李巧之,四肢僵硬疼痛,加上呼吸困難,每晚能夠安睡的時間僅一小時。有關注團體指,近年小腦萎縮症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不少患者在十多歲已確診。不過,部分病患使用的藥物卻不受政府資助,輪候入住全日院舍更是遙遙無期,連帶心理輔導服務亦相當缺乏。患者一旦發病,隨時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記者甫進入施惠家,映入眼簾的是病床和協助說話的電腦,猶如一間小型病房。施惠呆坐於輪椅上,面部肌肉及手部不斷抽搐。病情不斷惡化,令她連說話能力都幾乎失去,記者問她,患病有否不開心,她用盡氣力回答:「少……少……」。簡單兩個字,施惠已花了數十秒的氣力,而與外界溝通,只能靠點頭及搖頭。

靠儀器呼吸 經常「扎醒」

九年前,施惠從加拿大回港放暑假期間,身體開始出現異樣,走路時不斷跌跌碰碰,連行平路亦失去平衡,經醫生診斷確診患上小腦萎縮症,只好留港就醫。患病初期,她除說話速度緩慢,走路不穩,外出有時要靠電動輪椅外,生活與一般年輕人無異,如上學及與朋友逛街。

一年前,施惠病情急轉直下,肌肉經常不受控地抽搐,嚴重影響吞嚥及活動能力,已無法自理,需由外傭及母親輪流照顧,外出亦需有人陪同。另外,她只能吃流質食物,有時更邊吃邊吐。令小腦萎縮症患者最難受的,莫過於呼吸困難,每到晚上,施惠要靠呼吸機才能入睡,一晚隨時「扎醒」七、八次,需要別人幫忙,但身體卻動彈不得,惟有出盡力氣大聲哭泣,向母親及外傭求救。

「高額傷津」 如杯水車薪

雖然施惠獲得高額傷殘津貼,但其母陳太指,三千多元根本無法支付沉重的藥費及女傭薪金,「施惠要食『呼吸藥』唔喺藥物名冊,要四千幾蚊,只係食到個幾月。只能盡量做,唔知佢幾時情況變差。」陳太指,施惠已申請嚴重殘疾人士院舍,不過由於輪候人士眾多,「唔知等到死都等唔等得到!」

「雖然我依家笑住同你講嘢,但我全身其實都好痛,好辛苦。」五十八歲的巧之在八年前發病,家族中有十一名家人同樣患上該不治之症,包括其母親、胞姊及胞妹。任職護士的她未確診前負責照顧患病親人,對於病魔怎樣折磨病人,她十分清楚,「我都知道個progress(過程)會點,有心理準備。情況會慢慢差,唔會好。最後都係腦控制唔到肌肉,呼吸困難,窒息死。」

巧之近年情況轉差,出現肌肉僵硬、呼吸困難及視力下降等症狀,起居飲食由外傭照顧,她笑言自發病以來,經常出入醫院,「除咗婦產科,我咩科都入過。」她說,對小腦萎縮症患者來說,覆診從不會有好消息,醫生每次只會報告身體衰退情況,「醫生都話有呢個病,唔使諗,等死。」現時巧之靠積蓄生活,但「呼吸藥」太貴,無法負擔下,只能到公院購買如促進腸胃蠕動等補充藥品,每月藥費也要二千多元。她預計,六十歲便會申請入住全日院舍,以減少開支。

趨年輕化 17歲已發病

據了解,現時約有三百至一千人患有小腦萎縮症,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創會人兼副主席曹綺雯指,以往個案一般在三十至五十歲發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依家見到有好多個案十七、八歲就發病,一早就有呢個病,令佢哋睇唔到前路。」她指,面對「絕症」除了金錢援助,心理輔導同樣重要,「依家冇一個個案經理去處理病人同埋家屬嘅心理問題,當知道自己患咗無藥可醫嘅病好沮喪,好需要心理輔導嘅支援。」她又指,現時患者等候入住全日院舍的時間長達十至數十年,令照顧病患的重擔落在病人家屬身上,促請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支援小腦萎縮症病人。

圖﹕崔祖佑、關萬亨

文﹕溫盈盈、張艷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