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客容易吸客難 縱使救亡亦枉然

在旅遊業步入寒冬之下,繼港府撥款八千萬元用於推廣旅遊業,為期五周、有逾萬商戶參與的催谷救亡行動亦將於月底展開。此舉能否重建香港好客之都形象,吸引旅客回頭,言之尚早,令外界尤其是內地居民疑惑的是,香港一邊縱容激進組織趕客,迫使「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一邊大搞救亡行動吸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人們對旅遊業救亡行動並不陌生。當年爆發沙士疫情,旅客望而卻步,市面一片蕭條,港府向中央爭取開放內地個人遊;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港府又向中央爭取擴大及深化個人遊,包括深圳常住居民來港「一簽多行」。現在香港既無嚴重疫情,更沒有經濟危機,相反,本港樓市長升長有,高處未算高;股市更是熱火朝天,成交屢破紀錄,在整體經濟表現不俗的情況下,旅遊相關行業竟然淪落到要「救亡」的地步,實在是莫大的諷刺。說到底,今次旅遊業危機非關天災,也與經濟因素無關,而是如假包換的人禍,是香港自己搞出來的。激進組織無法無天,港府有法不依,反而向惡勢力低頭,導致香港淪為臭名昭著的趕客之都。

港府當然不承認趕客,而是美其名曰「優化旅客結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聲稱,希望吸引高增值、在港過夜的「真正旅客」。其實,來者都是客,不能因為客人消費能力的高低、逗留時間的長短以及消費模式的不同,將他們分成三六九等。所謂「優化旅客結構」,說穿了就是揀客,就是歧視,崇洋媚外的同時,又對內地旅客嫌貧愛富,十足勢利眼。堂堂港府高官,竟然赤裸裸地鼓吹歧視,並以「優化」為名將趕客行為合理化,可謂咄咄怪事。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消費者擁有選擇權,不是港府想「揀」就能「揀」得到的,全世界並不是只有香港才能旅遊購物,只有文明禮貌的地方才能吸引旅客,一再趕客、連微笑都欠奉的香港,只會令人敬而遠之。近年來,本港旅遊業出現旺丁不旺財的情況,尤其奢侈品銷售額跌跌不休,反映旅客消費模式正在轉變,這除了內地反腐使然,更因為香港缺乏旅遊設施和旅遊景點,服務態度又欠佳,豪客大都去歐美等地消費,對香港過門不入。以為推出優惠就可以吸引豪客回流,只能是一廂情願,怕就怕,香港趕走水客,嚇走豪客,兩頭不到岸。

好客之都形象易毀難建,首要必須恢復法治精神,有法必執,同時開拓旅遊景點,增加配套設施,改善服務態度,真正令旅客開心遊玩,開心消費。如果港府投鼠忌器,不敢將搞事分子及幕後黑手繩之以法,那麼「驅蝗」、「光復」、「佔領」鬧劇將會沒完沒了,不管投入多少公帑推廣催谷,搞多少次救亡行動,都是徒勞。